《辞海》中插画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可见起初插画的功能是辅助文字表达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插画早已不单单是陪衬地位。在当下,插画既可“照亮文字”,还可独立表达主题,并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广泛用于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商业活动、影视文化多个领域。如画家禹天建所说:就像文学作品要强调艺术性,艺术作品也应该具有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插画要把握时代性、多元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不能沦为简单的场景再现,应以文学的手法加之艺术的手段再创作。
禹天建从事漫画创作凡40年,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作品近千幅,并多次入选全国漫画大展和获奖。禹天建秉持“漫灵魂之思为画,画天下之事为漫”的创作宗旨 ,用漫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思考、社会责任和艺术追求。2003年,禹天建转向漫画插图、写实插图和装饰插图创作。他大量研究19世纪英国著名插画艺术家奥布里•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作品,分析、揣摩比亚兹莱的创作技巧和表现主题的手法,剖析其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再以自己的理解去创作插画并有所成就。十多年来,其插画作品在全国近百家知名刊物发表,多幅作品参加全国性展览并获奖,目前为《读者》(乡村版)、《青年文摘》、《特区教育》(教师版)等特约插图艺术家。还为《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讽刺与幽默报》等报刊创作绘制了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插图。
唯美主义是19世纪出现在西方的文艺思潮,是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必不可少的过渡阶段。奥布里·比亚兹莱即因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实践而被称为唯美主义大师。他的作品风格简洁,一般只有黑白两色;同时又很繁复,整个画面布满精心的线条和细碎的花纹。
受比亚兹莱影响,禹天建插画风格也透露出深厚的“唯美主义”色彩。他的作品融漫画的文学性与插画的装饰性为一体,线条细腻、柔美,画面精致、繁复,画面中只有两种元素——线与墨,两种色彩——白与黑。线条与色彩的浓密,构成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为配合主题表达,他常常使用黑白、浓淡对比来表现人的情感。在他的插画中,女性充分展示形体美。人物的肢体语言,还有密集的花朵、纤细的手指、夸张的眼睛、奔驰的火车,以及小鸟、咖啡、乐器等种种意象的叠加,诉说作品情感,构成禹天建独特的画面语言。
相对于其它艺术创作,插画的创作方法、内容和媒介相对单一,那些装饰性图案的使用,虽然有利于主题表达,但运用不好往往喧宾夺主。因此如何通过一堆纯黑色的线条让作品主题清晰、重点突出,并且足够“美”,是禹天建思考最多的问题。
禹天建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认为,插画作为最具表现意味的视觉传达形式之一,画功、技巧、叙事手法都要兼顾。“光有画功还不够,还要有思想,有足够的耐心。这些线条构成一个个图案,比如人、花、鸟、花纹等等,这些元素再一个个叠加,到底想要告诉观众什么,这是创作一幅插画的过程中都要考虑到的因素。”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摒弃艺术的功利主义,追求纯艺术。这也是禹天建插画创作中始终追求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用黑色线条,或浓或淡、或密或疏地诠释着‘美’,我希望读者和观众在看到我的作品时,除了一眼看到‘美’,还要看到我的思考。”对于他来说,真正追求“美”的艺术,不仅是视觉呈现,还要有来自心灵的震撼。“美”与“思考”,是禹天建在插画创作中坚持不懈的追求。陈爱华
禹天建,出生于南京,现居深圳。插画家,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员、江苏省新闻漫画艺术委员会会员、江苏省漫画协会会员、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插画研究和创作十多年,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青年文摘》等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刊物发表,并入展全国性展览和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