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集中做家务,一趟趟去楼下扔垃圾。一次手上抓的袋子有点多,一不小心一个垃圾袋掉地,袋里的液体滴了不少在电梯里。电梯下到底楼,我着急忙慌地扔了垃圾,准备马上回家找块抹布擦电梯。按电梯,发现电梯已经上行,电梯再次打开时,从里面走出来一对父子,儿子在小心地跨越电梯里的液体,爸爸在一旁解释“可能是有人垃圾袋坏了。”态度温和,云淡风轻,儿子小声地应答着,我想上前说声抱歉,但父子牵着手,蹦蹦跳跳有说有笑,让我不忍打破他们的美好氛围。
我很歉意并且非常感动。一不小心污蚀了公共空间,内心歉疚又慌乱,因为会影响到别人,并且也预想着会被人指责甚至辱骂。因为人们在公共场合看到垃圾,自然反应通常是:厌恶、接着便是评价、然后泛化为整个社会的问题、责骂甚至诅咒。“哎呦!什么人啊!太没有素质了!现在的人哦,就是没有公共道德!”当我准备着承受这些的时候,我见到了这对父子。真的有如沐春风之感。
这个爸爸对外境有体谅之心,不用恶意揣度世界,也不会像很多父母,以此作为契机,言辞灼灼教育孩子,只是清清淡淡地向孩子解释一句,爸爸解释周遭世界的角度和态度,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奠定他认知世界的底色。
这个父亲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
不是有人有意要破坏环境,不是有人有意要害我们,他们只是不小心,或者不得已。其实,世界的呈现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看你选择观看和相信的角度。有些父母怀揣着自己曾经的伤,便会因自我保护而处处设防,更害怕孩子吃了自己曾经的苦,于是不惮恶意来揣测外界的人和事,并且以此教导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心理脐带”的“开放性”原理,导致孩子会捕捉父母的情绪、接受父母的教化,从而认为外境充斥危险,这也许会让孩子避一时之难,但也会从此失去内心的安全感,处处假想敌。
领导要欺负我、同事会歧视我、婆婆和我作对、朋友让我吃亏。亲爱的,外面没有人,只有我们自己。而内心所上演的一幕幕戏,是从小父母给孩子写下的台本。我们认为世界是什么,便向外界投射这个信号,世界便“认同”了我们。
当然,你会说,现在这个世界确实有很多恶人坏事,让孩子太善良不是太危险吗?其实,第一,一个内心不安全的人,才是“招黑”体质,安全感好、正气浩荡的人,“邪不干正”。其实是“吸引力”法则啦,任何人都有天使和魔鬼的一面,而一个内心善意光明的人,更会激发他人天使的一面;第二,只有内心安全稳定的人,才更能在危急时刻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那个父亲向孩子解释周遭的状态,我认为那是父亲的常态反应,并非他觉得这么说会对孩子的教育更有利。这便是父亲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家曾奇峰先生说,父母怎么教育,都不如父母是个怎样的人重要,这个“怎样的人”指的便是,父母的人格,父母的人格对孩子会有超乎一切的影响力。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
虽然只是擦肩而过之缘,但我感受到了这个父亲内心的安全和稳定,对世界怀抱善意,信任周遭的一切,愿意陪伴孩子,与孩子真诚对话,真的好棒!
我心情愉快地回到家,拿了扫帚抹布,认真擦拭清理了电梯,还喷上了精油香氛。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颗美丽的灵魂,所到之处更是香气四溢,引人向美向善。
关于作者
文岚 江苏广播FM997金陵之声著名情感心理DJ,二级心理咨询师。被誉为“南京上空最温柔的声音”。
(原创专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