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 杜堇 画(明代)
最近,一篇题为《李白一辈子几乎没工作过,整日游山玩水,钱从哪来?》的网文热传,吸引了不少网民关注。其中提到李白出身富商之家,叔辈均在朝为官,自己又娶了前宰相孙女,所以李白才会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潇洒。
南通大学王志清教授对唐诗颇有研究,近些年通过精读文本的方式,对唐诗提出不少新颖的见解,在“微史记”周刊曾开通“唐诗传奇”专栏。本期“史说”,我们邀请到王教授,谈谈李白与唐朝文人的经济生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李白靠什么游历大半个中国
记者:王教授,网文中提到,李白有几大经济来源,提到李白出身富商之家。
王志清:李白出身于富裕人家,从目前的研究看,是没有多少争议的。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认为,李白的父亲因诉讼失败,怕失去财产而移居巴蜀。到了巴蜀之后,便“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从李白早年接受的良好教育以及日后豪放的行事作风来看,李家应是富裕人家。734年,李白曾给安州长史裴宽写过一篇干谒类文章,希望裴长史能够重视自己,任用自己。这篇文章名为《上安州裴长史书》。在这篇文章中,李白说他“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我曾撰文说过,李白有三个显摆的资本:一是谪仙人,二是诗一流,三是 不到一年,花掉30余万金(铜钱30余万枚),显示他如何的仗义疏财。因其老家碎叶城是各国贸易商人云集的国际都市,所以陈寅恪推测李白家庭为商人之家。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也说过“李白出身富商之家”,他拿李白自己的话来作证,李白在《与贾少公书》里说自己:“混游渔商,隐不绝俗”;在《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里又说自己“青云豪士,散在商钓”。其实,这是误读了文本,虽然此二处都提到了“商”,但是,那是说要隐于市,混于商,并不是说他自己的家庭出身。值得商榷。
再说李白的婚姻情况。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婚姻,有名有姓的夫人有三个。第一任夫人是前朝宰相的孙女许氏,这次婚姻持续了十年。婚后不久,李白便往长安游历求仕。许氏病逝后,李白与一位寡妇刘氏结婚,这个刘氏嫌弃李白穷,把他给甩了,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诗里骂她“会稽愚妇轻买臣”。李白的最后一任夫人姓宗,也是个前朝宰相的孙女,后来这个姓宗的夫人入庐山学道去了。李白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婚姻,都是“入赘”性质的,看来李白没有什么经济实力,而从李白婚后的家庭情况看,许姓与宗姓二姓,也属于破落富豪之家,没有多少钱财来挥霍的。
无论从李白的自叙或从他人所叙,李白的生平中,都看不出李白除妻室儿女之外还有别的亲属联系。其诗文中所称的叔叔,属于同宗,与其是否有经济往来,已不可考。
李白写诗换钱财或物品,让人想起王羲之写经换鹅 杜堇 画(明代)
记者:那么,李白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王志清:李白一生,有两个人生关节点,一是出蜀,一是离开宫廷。724年,李白出蜀,可以推测这时肯定带了一笔钱财,他自己说“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游历17年之后,李白好不容易获得“翰林待诏”的身份,但不到两年,李白便被“赐金放还”,其实是被逐出了京城,这个时候,唐玄宗应该是给了他一笔钱的,李白也四十好几了。
也就是说,李白除了出蜀时与出京时,都明确有些钱之外,肯定没有其他收入。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是怎么能够支撑他一生游历的花销的呢?
著名李白研究专家裴斐教授在《李白十论》一书中推断,李白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诗名和写诗谋取馈赠。他认为,李白交游广泛,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他为皇帝写诗,接受赐金,为刺史、太守写诗,也接受钱财。现存李白诗集中,赠答之作超过一半,对象大都是地方官吏。在赠给他们的诗作中,李白常以寄食门下的“客卿”自居。在恭维对方的政绩之时,也透露出经济上有求于人的隐衷。
唐代文化即进士文化,是诗歌文化,以诗取士,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闻一多说:“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因此,范文澜说:“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上自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处士布衣、童子妇人、和尚尼姑,无不擅诗。唐朝什么场合都都需要诗歌,迎来送往,升降穷达,这些场合里诗人与诗都成为最耀眼的明星。诗人在那个时候是可以成为职业的。李白诗名远扬,太守和隐士对他趋之若鹜,甚至不远千里寻访,请他赠诗,并以其他名目付给“酬金”也是再正常不过的。
当然,李白也有主动索取馈赠的时候。李白一生,自出蜀开始,一直到去世,像这种压低自己身份求馈赠的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他日青云去,黄金报主人”,可见不是告贷,而是索取。实际上他一生也没有“上青云”,能报的只是诗而已: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这首诗作于727年,求助对象襄阳县尉李皓。对方不过区区县吏,李白却把他看成“青云士”,又以“棣华”喻这位同宗兄弟。
到了安史之乱之后的晚年,李白求助的情况更为频繁。有时他用诗换钱,有时用诗换裘、茶、鱼以及酒等物品。这种交换当然不是赤裸裸的商品交换,而是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李白写诗换钱财或物品,让人想起赵孟頫写经换茶 仇英 画(明代)
唐朝文人的旅行是有目的的
记者:李白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经济不允许的情况下,为何还要这么做?
王志清:李白在寻找机会,主要是仕途发展的机会。一般来讲,盛唐时期,科举成为文人步入仕途最重要的途径,而诗、赋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追求功名的士子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通过文人之间的唱和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加一些学术沙龙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但李白有些特殊,他没有参加过科举,为何没有参加,现在说法不一。但不通过科举,要想做官,就必须推销自己。所以李白去过许多地方,在岷山干谒广汉太守,在成都干谒益州长史苏颞,在蜀中干谒渝州长史李邕,在安州干谒都督马正会、长史李京之、裴长史等,在襄阳干谒荆州长史韩朝宗等,临终前那一年,他已61岁,仍准备去干谒李光弼而“请缨”入幕。李白为什么出蜀后四处游历,最终去了长安?因为长安当时不仅是文艺中心,更重要的是政治经济中心,他需要在那里打响知名度。他以《蜀道难》干谒贺知章,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他还向玄宗献上《大猎赋》,希图“大道匡君”。后又通过关系,以诗向玉真公主献媚。但是,在长安活动了一年,没有获得什么进取的机会,便唱着“行路难,归去来”而走离长安。
从这点看,唐朝文人的旅行,并非纯粹的旅行,它是有目的的。
李白唯一留存真迹《上阳台帖》
唐朝文人的经济来源模式
记者:除了李白这种靠“粉丝”接济之外,唐朝文人的经济来源还有那些途径?
王志清:唐朝文人的经济来源大致可分四类。
第一类是靠俸禄,是部分唐朝文人的经济来源之一。据考这些俸禄还是很可观的,譬如说王维,他晚年上表施献别业,捐出他苦心经营的一方山水圣地,“效微尘于天地,固先国而后家”,以“上报圣恩,下酬慈爱”,保佑大唐风调雨顺,海晏河清。他的《请回前任司职田粟施贫人粥状》则是上表施献职田,这是他第二次呈表请施了,第一次皇上没准。按照唐朝禄制,王维中书舍人和给事中两职均为五品上,五品官六顷田,王维欲全部捐献。梁实秋非常感动地说:“千载而下,读后犹感仁者之用心。”王维还只是个四品官,俸禄就比较体面的了。
第二类是“润笔费”,就是靠自己的笔头。韩愈也是有俸禄的,但是,家底薄,吃饭的人多,“家累三十口”。单靠俸禄过日子紧紧巴巴。他的名气大,写了大量的墓志,很多的人以重金来求韩愈写墓志,连那个给杜甫写墓志而让杜甫立时爆得大名的高官元稹,其妻子韦丛的墓志也请韩愈来写。韩愈为国子博士时的月薪约25贯。而一个墓志铭最多的时候得400贯钱,等于他月俸的16倍。中唐时期,一斤盐的价钱是40文,一斗米是50文,按照当时成年男子一年需要的口粮约七石二斗计,这400贯钱大约够一百人一年的口粮。只要写一个碑铭,就能得到一笔相当庞大的财富。刘禹锡夸张地称:“一字之价,辇金如山。” 欧阳修说韩愈早年做官收入主要是养家糊口。但韩愈晚年买了处宅子,还在长安近郊买了很阔气的别墅。
第三类是家庭本身富裕,底子厚实。比如孟浩然,他是庶族地主阶层,有庄园,靠家庭收入可以安心读书,外出漫游。他早年也曾尝试过参与科举,但屡试不第,后来也曾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但最终没能得到一官半职,布衣一生,只是在张九龄麾下做过极短时间的秘书工作,但是他的一生,就靠襄阳东南郊的家族庄园,日子过得还蛮滋润的。又譬如岑参的家世,岑门“三相”,父亲岑植,位终晋州刺史,虽然后来中道衰落,应该家里还是有点积蓄的,据说有三四处别墅,隐居苦读,他在三十中举前,虽然已经“金尽裘敝,蹇而无成”,但是,日子还是过得去的。
第四类是基本靠人接济的,也有类似“清客”意味的。比如说杜甫。他40岁之前,主要生活来源依靠他做官的父亲。他的父亲是个市级官员,在父亲身边过了四五年鲜衣怒马的生活。杜甫后半生颠沛流离,只做过短暂的小官,主要是依靠朋友和大小军阀的接济。在西南地区靠严武,严武成都尹,两次镇蜀,以军功封郑国公。在严武的帮助下,杜甫也有了自己的“别墅”,即盖了个草堂。严武死后,杜甫流落到了夔州,地方军阀柏茂林很照顾他,不但给他四十亩果园,还为他派了警卫、官奴,算是过上了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日子,因此,他的创作也到达高峰,两年间作诗430多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