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这里是风箱一条街“菜根香”创始人曾居巷内
来源:扬州晚报
2020-05-26 12:50:56

过去用的风箱

巷因风箱而得名

风箱巷官井

“打铁铺的风箱——不拉不开窍”“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灶旁的风箱——扇风点火”……关于“风箱”的歇后语,多不胜数。在扬州众多横竖曲折的古巷当中,也有两条以“风箱”命名的巷子——风箱巷和小风箱巷,旧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风箱是必备的烧饭工具。风箱巷与“风箱”有无关联?又有哪些美食文化?昨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300余米风箱巷

藏有三处“文保单位”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风箱巷,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瓦片、石板小路,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沧桑韵味。这条东西走向的古巷,全长不足310米,西首较窄,与石牌楼成一线,南侧与三祝巷北巷口相交,北侧与宛虹桥、茂盛桥东相通。在风箱巷中段,还有一条南北巷的支巷,也就是小风箱巷。

“别看巷子小,这里曾居住过几位名流。”在77岁原住民孔祥凤阿姨的指引下,记者注意到,在风箱巷内有三处“文保单位”,风箱巷2号的蒋氏盐商住宅、风箱巷6号的蔚圃、风箱巷22号的杨氏小筑。其中,蔚圃和杨氏小筑都是出自扬州造园名家余继之之手。

蔚圃始建于民国初年,园内面积不大,山石水池,厅阁房廊,花木池鱼,一应俱全,“龙凤呈祥”假山玲珑剔透,彰显扬州传统叠石的特色。杨氏小筑,乃上世纪30年代初期,盐商杨伯咸所建,精巧玲珑,仅60平方米左右,仍有后人居住于此。

除此之外,风箱巷还有多口古井,最引人注目的是蔚圃前的一口百年古井,斑驳的井栏,刻有“风箱巷官井”字样。孔阿姨介绍,这口古井至今还在使用,井水清澈见底,居民仍用来洗衣、洗菜。

巷名与风箱有关

旧时这里是风箱一条街

风箱巷名字的由来,到底与“风箱”有无关联?记者昨敲开几户原住民家门,均未收获准确的答案。今年85岁的梁凤珍是风箱巷较为年长的居民之一,居住在风箱巷已有60多年。据她回忆,儿时确实见过走街串巷的补锅的、炸炒米的,使用的都是风箱,未见过街坊邻里有人制作或使用风箱。

今年84岁的老扬州陈金龙告诉记者,他曾经也走访过风箱巷,从当时一些“老人儿”口中得知,巷子本无名,由于当年有很多制作风箱和出售风箱的店面集聚,故而得名风箱巷。扬州评话艺人戴步章曾向他讲述,小时候看见风箱巷里有五六家风箱店。另外,石牌楼和永胜街等处也有风箱店,这一带就成了扬州有名的“风箱一条街”。

“风箱就是传统的‘造风’设备,常见的是长方形活动木箱,用来鼓风,使炉火旺盛,常用于打铁、烧饭等。”陈金龙说,当年附近的得胜桥有20多家刀剪店、打造农具的铁匠铺,家家都得依赖风箱来为火炉“煽风点火”。另外,教场在当时是“美食一条街”,三步一家酒馆,五步一座茶楼,还有烧饼店、糕团店、麻花店、饺面店,几乎是一家挨一家,哪家都离不开风箱。

记者翻查资料得知,光绪年间创立的《点石斋画报》,也曾刊发了一条关于扬州风箱巷的新闻,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风箱巷上店铺林立。

“菜根香”创始人

李家曾居住在小风箱巷

在扬州传流着这么一副对联:“天下美景看尽,没有扬州好;世间烹味尝来,莫过菜根香。”谈及“菜根香”,不得不谈创始人李氏家族,而“李氏家族”当年就居住在小风箱巷6号。

陈金龙介绍,李家的族谱是以鸿、隆、魁、文、秀来排序,隆字辈时,也就数到李隆德。李隆德全家从里下河地区搬至扬州,在小风箱巷6号定居,仍干老本行,从事跑堂工作。此后,李隆德的儿子们长大成人,子承父业,不过向前迈进了一步,先后学起了厨师。其中,李魁年生性好强,与其他二人创立了“菜根香”。

记者了解到,李魁年3人开店的定位是便民快餐店,方便低层居民的用餐所需,微利经营。扬州蛋炒饭从这时叫响,这种原本是常年漂泊在大运河上船民们的方便食品,被李魁年借鉴而来,当作菜根香饭店用来方便普通群众的一种速食快餐。这不经意间的“借鉴”,竟使“扬州蛋炒饭”从此名扬天下。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