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作家吕铮的长篇公安题材小说《三叉戟》首版上市。那个时候,小说尚未确定影视剧改编计划,就已经得到导演冯小刚和实力派演员张国立、张嘉译、于和伟等人的特别推荐。吕铮写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与社会上的狠角色斗智斗勇的老公安的事儿。时隔三年,电视剧版《三叉戟》在卫视开播,精装影视纪念版《三叉戟》也已同步上市。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了吕铮,吕铮说自己2000年参加公安工作,又以作家的身份塑造了无数经典的警察形象,但是《三叉戟》中三个警界“老枪”绝对是最特别的形象。
谈初心
写真实的警察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警察
吕铮2000年参加公安工作,从警至今已经干了十六年的经济犯罪侦查,纷繁复杂的一线工作给他提供了写作的可能和基础。说到自己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吕铮清楚的记得是自己亲手侦办的一起离奇案件,犯罪嫌疑人女扮男装七年,骗取了数百万元。在之后多年的创作中,他又写出了众多公安题材小说,包括描写清网行动的《赎罪无门》,描写打击医疗系统腐败专项行动的《夺命医疗》,描写预审民警与嫌疑人斗智斗勇的《名提》,记录境外缉捕工作的《猎狐行动》和《天网行动》,还有以公安英模为原型创作的《青年干探》和《三叉戟》等。
回望这些年,吕铮的创作从来就没和警察工作分开过。“我是公安系统培养出的创作者,身上流淌着警察的热血,扎根在火热的警营之中,对警察工作的熟悉和对战友的情感,是我写作的原动力。我笔下的故事不是风花雪月、柔情百转的小情小调,而是铿锵有力的呐喊和激情澎湃的战歌。都说警察工作是写作的富矿,究其原因,是中国警察在刀尖上起舞,在黑白间挺立,有着百折不挠的阳刚之气,永葆初心的忠诚奉献,义无反顾的坚持不懈和激情澎湃的大无畏情怀。在创作中,我时刻牢记,自己首先是一个警察,其次才是警察作家。”吕铮说自己的写作初心这么多年从没变过,“写真实的警察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警察。”
谈创作
作为公安创作者,我写的是人,而不是以案说案
吕铮作为一名警察,经历和处置过大量的案件。他身边的同学、同事、同行,他们的故事是挖掘不尽的。采访中,吕铮也和记者分享了很多真实案件,“2010年8月13日,北京呼家楼派出所的民警张帆为了缉捕罪犯,身中数刀,肠子流了出来还奔跑几十米抓住罪犯。当时我写了他的事迹,名为《不是每个人面对尖刀都有勇气》,还写了小说《仨警察》,现正在被改编为电视剧《青年干探》。前年,我追踪他受伤致残之后七年坚持在一线抓捕的故事,写下了报告文学《光荣的背后》。他是我警校的同班同学。2018年11月1日,北京丰台分局经侦支队的肖俊京同志在出差抓捕中突发疾病,壮烈牺牲。在接他回京的路上,几百名同行穿着齐整的制服去迎接他的英魂。他是我的经侦同行。”这些回忆,让吕铮语气一度哽咽,他说这些英雄,身上都凝聚着中国警察的精神。
吕铮一直强调自己的身份不是专业作家和编剧,而是一名警察。“作为公安创作者,我写的是人,是人与人的情感,而不是以案说案,以血腥暴力博取眼球,以惊险奇特吸引视线。”作为公安创作者,吕铮坚持要爱惜羽毛,不被市场裹挟随波逐流,“有人说,你一个业余作者还爱惜羽毛?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些年,我看过太多专业的作家在公安题材中‘毁’警察了,所以我爱惜的羽毛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真正警察故事的。我要求自己的写作,不求大场面,求真情实感,不落惊险奇特,落人心。”
谈《三叉戟》
他们是中国警察真实的面孔,向他们致敬
《三叉戟》是吕铮的第12部小说,也是继《赎罪无门》《狂探》《名提》之后,“警察老炮儿”系列的完结篇。讲述了3个即将退休的警察重出江湖的故事:面对日新月异的警队,当年让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徐国柱、崔铁军和潘江海已不复当年风采,只等着退休之后安心养老。然而,一桩蹊跷的合同诈骗案,让他们重聚。他们用自己“三高”躯体和警察本能,投入了一场困难重重、危机四伏,同时又胆略过人、壮心不已的警察生涯谢幕之旅。
虽说《三叉戟》是以吕铮入行以来的三位师父为原型创作的,但因为有大量的素材积累,所以吕铮的创作都是融会贯通的过程,并不是非常依赖真实案例和人物。当然要说老警察的影子,还是有原型的。“十二年前,我在经侦当探长,当时我牵头的探组平均年龄最大,组员都是师父辈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探组,在两年内破获了十多起经济犯罪案件,又打掉了一个规模很大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抓了20余名逃犯,挽回上亿损失。”吕铮说《三叉戟》写的就是这些在公安战线上默默奉献的老警察,他们不是神探,算不上智勇双全,有时脾气很怪,身上有不少小毛病,但在罪恶面前,他们会迅速集结、拧成一股绳,用热血起范儿、用各自的绝技摧枯拉朽干掉黑暗。他们是守护这个城市平安的底线,是中国警察真实的面孔,“我用《三叉戟》向他们致敬。”
谈编剧工作
丰富的案件素材,多年的从警经历,是自己的优势
近年来,吕铮也开始深入参与了自己小说的改编工作。面对陌生的编剧工作,吕铮的选择是主动上场。他用业余时间去中央戏剧学院进修编剧课程,跟专业编剧学习,看专业书,看大量经典电影,去拉片,做笔记……作品该怎么结构,哪里是高潮,哪里在推进,哪里是递进……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要求每人拉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吕铮拉的是自己的小说《名提》。结果老师以此为范例,称《名提》是经典的戏剧格式。进修、充电,让吕铮明白其实自己一直在格式里,也让他有了大踏步“破圈”的自信。他发现自己曾经以为走过的“弯路”,恰恰带领他抵达了同一个终点:“与其吸引眼球,不如感动人心,与其描写猎奇,不如踏踏实实地写好中国警察故事。”
电视剧《三叉戟》的剧本由著名编剧沈嵘与吕铮合作完成。与专业的编剧相比,丰富的案件素材,多年的从警经历,乃至对民警日常生活质感的把控,是吕铮自觉有优势的地方。同样是写预审,怎么让预审和预审之间有区别,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呈现方式;同样是老民警,不同警种在人物身上又有什么不同的体现。当架构好剧本基础的三个人物后,可以在原著的基础上承载比小说更多的内容,用自己不同的作品搭建一个完整的警察世界。
眼下,吕铮已经完成了小说《藏锋》的创作,之后还有六部长篇的创作计划,吕铮总是谦虚地说因为自己是业余写作,所以定的目标并不高,影视化、获奖都无所谓,只求能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真实的警察故事是什么,而这样就能把自己放低,让自己放松,有时反而能轻装上阵。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