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感是如何结束的?
赵本山、范伟小品《心病》中有句对白,饰演大夫的赵本山说,你活这一回我得让你知道你是怎么来到这个地球的。范伟说,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
戴口罩接吻的场景。(图源:视觉中国)
关于西班牙大流感,一百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是既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没的。
18个月的时间大流感带走全球超过5000万人的生命又突然消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感冒”,它又是怎么消失的?
因为流感具有强传播性,短时间内又有大量人感染死亡,在当时,病患遗体的处理大都比较仓促,要么焚烧要么胡乱埋葬,再加上医疗水平的限制和接二连三的经济萧条、战乱,研究病毒一时难以取得进展,在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关于这类病毒的研究并没有任何突破。
1933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等三人才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将其命名为H1N1,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人类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到了1997年,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陶贝格尔(J. Taubenberger)研究认为,1918年的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种与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关的病毒。
1998年2月,美国国防病理中心终于在阿拉斯加发现一具完整冰封了近80年的爱斯基摩女子的尸体,从中提取的样本中含有一些1918病毒的基因物质,这才终于为科学家研究西班牙流感带来了第一手资料。经过多年研究和动物实验,科学家认为,1918年流感的致死原因可能主要是免疫系统的过激反应。
从1920年春季起,一波三折的西班牙大流感终于逐渐神秘地消失,或许是长时间、大范围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在没有疫苗,连电子显微镜都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代,西班牙大流感最终以“群体免疫”的方式宣告结束。
人类如何应对瘟疫?
迄今为止人类真正战胜的瘟疫只有——天花。
天花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长的病毒,早在3000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面,人们就发现了天花疤痕。中国历史上清朝的顺治、康熙、咸丰、同治等皇帝都曾得过天花,其中顺治帝和同治帝还死于天花。
1976年,人类终于成功研制出天花疫苗,1977年10月25日,在非洲的索马里发现一个天花病人,之后整整两年中,全世界再没有发现一个新的天花病人,于是这一天被定为人类天花绝迹日。
从古至今,人类的发展史始终伴随着战疫史。在数次杀伤力巨大的瘟疫面前,人类能采取的有效办法却始终只有——隔离。
公元541年,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在埃及和拜占庭帝国发生了世界第一次大规模鼠疫:查士丁尼瘟疫。这场瘟疫持续时间大约一年之久,总计死亡人数30万人,在医疗极不发达的当时,人们采用的处置方式也是隔离。
公园1347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元朝时期,可怕的黑死病横扫欧洲,肆虐三百年,杀死近两亿人。当时的处置方式依旧是隔离。
感染黑死病会引起人的淋巴系统发炎、发烧、意识不清,最后引起败血症,全身出现大片的黑斑,最后死亡,传播方式主要是飞沫、伤口传染、还有消化道传染,这种病感染性强、发病快、死亡率非常高,通常从感染到死亡不过一周时间,因此那时的欧洲可谓横尸遍野。
当时人们用“Pest”一词称呼黑死病,并在很多地方的墙壁上写上大大的“P”字警告那里有黑死病人,大家赶快躲开。威尼斯人还曾想出一项隔离措施:不准有疫情船只的船员登陆,船员须在船上隔离40天。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期间,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是美国费城,在当时这座城市工业比较繁荣但公共设施比较差,因为一场大游行很多市民被感染,流感的潜伏期是24小时到48小时,在游行结束后三天,也就是72小时之内,费城全城的31家医院全部爆满。游行结束的第三天,死于流感者达117人。
这场流感的特点是潜伏期短、爆发力强、致死快,教堂、学校和剧院因此关闭,街上也挂着标语:“吐痰等于死亡”。由于感染致死人数太多,太平间里堆满了尸体也无法下葬,如何处理死者的尸体成了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市政府派警察去收尸,结果很多警察被感染去世。整个城市都被恐惧笼罩,街上没有人,没有车。
百余年之后的2003年非典和2020年新冠肺炎,在发明疫苗之前人们采取的最有效的方法依旧是隔离。医疗总是远远滞后于瘟疫。
其实在病毒制服人类的同时,人类也没少利用病毒,比如人类利用病毒杀灭或防制相关虫害,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等等。
在十八世纪的时候,英国人曾经把兔子带到澳大利亚,因为英国人无聊的时候喜欢猎野兔玩,而澳大利亚当时没有兔子,谁知道野兔的繁殖能力实在太强了,一开始带去的12只没过几年就变成了一万多只,鼎盛时期有八亿之多,这些兔子差点把澳大利亚的草原吃成沙漠,于是英国人不得不研制出一种叫做“兔粘液病”的病毒,把感染病毒的兔子放进草原,大概两周左右的时间大多数兔子被杀死了。
但几年之后这种病毒就不奏效了,因为兔子像人一样集体免疫了,兔灾又卷土重来。
大流行病如何改变世界?
一次又一次的瘟疫也让人们看到病毒是不分地域国界,没有种族歧视的,尤其是1918年席卷全球的大流感更证明,在病毒面前,宗教、国家、年龄没有任何分别,甚至越年轻的人感染概率越大,病毒考验的是每个个体的免疫力、抵抗力和社会整体的应对能力。
每一次大流行病之后世界都会发生巨变: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大军横扫亚欧大陆,统治了当时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蒙古帝国”,而这个彪悍的帝国就因为黑死病开始走向衰落;1918年的大流感不仅影响了一战走势,也改变了现代世界的格局。
大约一万年前的农耕时代,人们开始从原始狩猎方式转变为群族定居方式,也和很多驯养成家禽、家畜的动物们密切生活在一起,这就大大增加了动物和人之间,人和人之间疾病传播的机会。将人和动物的生活范围进行分离,是近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出门戴口罩,按电梯也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随身携带消毒酒精随时喷一喷,尽量将防护措施做到极致。
1988年上海爆发因食用“毛蚶”导致的甲肝流行病,大约29万人被感染,从那时开始,人们开始强调“饭前便后要洗手,细菌不会跟着走”,开始重视餐具的清洁和消毒;2003年非典后,很多公共卫生场所开始提供洗手液等清洁用品。
肺炎与腹泻这两种疾病更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全球有超过350万儿童因此丧生。2008年,促进用肥皂洗手公私伙伴组织(PPPHW)发起“全球洗手日”活动倡议,号召全世界各国每年10月15日开展用肥皂洗手活动,重视“洗手”这个简单但重要的动作;提醒公众养成用肥皂勤洗手的好习惯,传递“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可以拯救生命”这一重要信息;促使公众改善卫生行为,尤其是教导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政府和社区改善环境卫生包括洗手设施等。
勤洗手、戴口罩、不握手、保持社交距离成了当下全世界人民防疫的共识。
病毒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2003年非典刺激了淘宝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开始适应在线生存,现在在线教育、在线购物、在线开会,甚至在线谈恋爱、在线就医都成为常态。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都因此受到的影响。
大流行也倒逼医学发展,尤其是欧洲黑死病之后,人体解剖、血液循环论、听诊器、显微镜被逐一发明出来,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口的自然死亡率,提高了出生率和人类的寿命。
1796年天花疫苗发明之后,“预防大于医疗”的概念得到推广,接种天花疫苗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项政策,在欧洲这项政策还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扩张做出巨大贡献,是欧洲实力增长的重要要素之一。
西班牙大流感第一波流感疫情比较温和,大多数感染者都痊愈了;虽然一些专家预测第二波感染潮比第一波更加致命,但人们对这样的警告并不在意,大家要么忙着战争要么忙着庆祝第一波流感过去,很快第二波流感出现在法国和英国本土军事基地中,并再次席卷全球,其造成的伤害远甚于第一波
大疫之后人们对个人和环境的卫生更加重视,行为习惯也开始改变,政府开始投入更多资源建设公共卫生系统,经济社会出现新的运行模式。但历史的悲剧性在于,人类无法真正吸取教训,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疫情消退便故态复萌。
虽然历尽劫波,但人类仍无法做到比以前更聪明;一个世纪以前西班牙大流感中人类犯过的错误,如今又一个不落地又重犯了一遍。
正如约翰•M•巴里在《大流感》一书中所言:“1918 年大流感的始末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毁灭、死亡和绝望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如何与自然强加于人类社会的灾难作斗争的故事。它还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
大流行病之后,是旧帝国的衰落和新帝国的崛起。人们不仅要恢复健康,还要收拾人心,恢复信任,重建秩序,发展经济;大流行病蔓延的时间越长,对经济的伤害越大,经济复苏的难度也越大,衰退和萧条往往接踵而至。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之后,仅仅过了十年,全球又陷入了灾难性的大萧条;经济未及回暖,又爆发了新的世界大战。
如今,在警惕下一波疫情带来生命健康威胁的同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要做好应对全球供应链断裂和转移风险的冲击。
大流行病终归会离我们远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完全战胜病毒,而是神秘病毒暂时放过了我们人类。说不定哪一天,它又会卷土重来,希望下一次病毒来袭时,人类变得更聪明,应对更有章法。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著名品牌战略专家、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本文节选自其最新著作《疫后经济学:反周期与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