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赵省伟最近又收集到90余幅西方画报中的李鸿章照片、画像,他计划这两年就将它们结集出版。之前他已出版了《西洋镜:海外史料看李鸿章》一书。
从18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观察中国,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画了不少画像,写了很多新闻报道。赵省伟近十年来专门收集这些史料,主编出版了“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本期“史说”,我们邀请到赵省伟先生,为我们讲述近代西方人眼中的李鸿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法国画报上的李鸿章形象。
西方人关注李鸿章什么
记者:就您所知,西方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李鸿章的?
赵省伟: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看,应该是在1871年,李鸿章48岁。当时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在天津直隶总督府为他拍摄了这张照片。因为我收集的是单页,所以不知道这张照片发表在西方哪一家媒体。但总之,这应该是西方媒体第一次发表李鸿章的照片。
约翰·汤姆逊是当时被誉为“马可·波罗”的摄影家,他不远万里来到远东,在那个中国人普遍认为摄影术能摄走灵魂的年代,凭借良好的沟通力,拍摄到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乃至各阶层的照片,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人文影像。1871年8月,约翰·汤姆逊乘船抵达上海,接着经过胶州湾和天津,并在天津受到了李鸿章的接见。这张照片便是在那时拍摄的。
之后,随着李鸿章在外交事务上的抢眼表现,国外媒体对他的关注越来越多。特别是1896年出访欧洲八国,国外的媒体报道连篇累牍,其中有出于对中国局势的关注,也有对李鸿章个人的好奇。
通读国外媒体的报道,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李鸿章。在国外媒体的报道中,他的形象更为“平民化”,特别是图像,留下了许多私下的、非正式场合的照片。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李鸿章出访欧洲,国外媒体的报道对他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
赵省伟:首先是个子高。在国内流传的李鸿章照片中,一般是“证件照”式的一张大头,或坐姿,或单人照,不好猜测他的身高。而外国人第一眼见到他,基本都会关注他的身高。汤姆逊在为李鸿章拍照时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汤姆逊评价说:“他有6英尺高,举止稳健而高贵……”
6英尺,相当于1.83米。当时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也注意到李鸿章“比绝大多数人都高”。
1896年,李鸿章访美,《纽约时报》记者专门求证过他6英尺的身高,“由于年老体衰,他有点驼背,看上去没有那么高”。
李鸿章驼背,一是年龄,二是上一年在日本谈判时遇刺受伤,回国后又因签订协约而陷入“汉奸”骂名,连番打击之下,李鸿章的身高也随着精神状态一同萎靡。但即便是这样,他和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站在一起时,一点不显矮。对方身高约为1.80米多点。
除了身高之外,西方媒体还会用西方人的角度提问,想从他那里知道中国的情况。当然最重要的是,西方媒体对李鸿章在八国的行踪进行了报道,可以说是巨细靡遗。
意大利画报上的李鸿章,正在和洋人谈判(1900年)。
一根拐杖与一只狗的故事
记者:在这些报道中,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
赵省伟:李鸿章访欧的这批史料,从各个角度看,侧重点都会不一样。对史学家来说,国内的李鸿章史料已经穷尽了,再有新史料发现,也只是一些细微的补充。而这批新的、更丰富的材料,很多是中文史料里根本没有的。对普通读者来说,这批史料也有一些国内没有报道过的有趣的故事。
比如说李鸿章在美国时,拜访了前总统格兰特遗属;在英国,拜访了曾在中国参战的洋枪队雇佣军头领戈登的家人;在德国,拜访了下台的俾斯麦。
格兰特在1869年~1877年连任两届美国总统,1879年5月开始游历中国,其中两度到达天津,李鸿章按美国最高礼仪接待了他。
1879:李鸿章与尤利西斯·格兰特在天津合影。1879年梁时泰拍摄 。
第一次受邀访问天津期间,李鸿章透露出对格兰特所持手杖特别喜爱。格兰特则通过翻译委婉地说:“您喜爱这根手杖,本当奉赠。但这是我卸任时全国绅商共同制作送我的,不便私自送人。不过,如果我回国征得公众同意,定将给您寄来。”
格兰特于1885年去世,1896年李鸿章赴美,还是去拜谒了他的墓,之后又拜见了他的遗孀。
《纽约时报》当时的报道说:“当尊贵的清国宾客进入将军安息地时,场面非常感人……他很虔诚地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17年前与将军亲切会晤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
“结束这天的国务活动后,李鸿章造访了格兰特的寓所,在那里他见到了他的遗孀,这是他到美后第一次带有社交性质的活动。”
“格兰特夫人见到李总督非常高兴。他向她充分表达了问候之情,离别时留下了纪念品,并接受了夫人回赠的珍贵礼物。”
格兰特夫人回赠的礼物便是那根手杖。她告诉李鸿章,格兰特生前曾叮嘱她了结此愿,将手杖送给他。
这是李鸿章世故的地方。一根手杖算不了什么,但如此一来,便在职务来往之外又增了几分私人情感。这在外交上是极好的操作。细心留意一下,在李鸿章所有外交活动甚至是谈判中,除了官方台面上的正常来往之外,李鸿章也常利用双方友情私下沟通。
李鸿章赴英国之时,已知戈登去世多年。但他仍执意拜访,戈登姐姐感动之余,送给他一条名犬。这个故事在国内流传的版本是:李鸿章把狗交给随行的厨子给吃了。第二天李还感谢送狗的人,说他的狗很好吃。其实,英国人的报纸写得很清楚,李鸿章并没有将狗吃掉,而是让随行的人养了起来。
1896:身着黄马褂的李鸿章与佩戴“红鹰大十字宝星”勋章俾斯麦正在交谈,右一靠栏杆面对镜头的是汉纳根。
李鸿章被誉为“东方俾斯麦”,他和俾斯麦本人的见面在当时也极为轰动(在德国方面留下的资料中,李鸿章被错译为“副国王”)。
因为在政坛都有过从高峰到低谷的经历,两人甚至有一见如故的感觉。出访欧洲时,李鸿章所有职务都被撤了,而俾斯麦也赋闲在家。他们见面的这段经历国内有学者做过研究。
交谈中,李鸿章说了这样的话:在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
李鸿章还问俾斯麦:“如果皇帝(执掌权势之人,这里实质是指慈禧)一直受其他人影响,接受他人意见,那我该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
俾斯麦说:“在我当首相的时候,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麻烦来自女人……”
李鸿章发现俾斯麦气色不是很好,便问起他的睡眠情况。当他知道俾斯麦的睡眠不佳时, 便表示出极大的关心。
到告别的时候,两人依依难舍。俾斯麦劝李鸿章说:“要经常走路,对身体有好处。”“也希望您多多保重!”李鸿章忽然推心置腹地说:“对我目前遇到的阻力,我已经无能为。”俾斯麦回他:“您过于低估自己。对于一个国家人物来说,谦虚是非常好的品德, 但是一个政治家应该有充分的自信。”
李鸿章告辞时,两位政治家凝视不语。火车徐徐开动,俾斯麦右手举到帽檐,行着军礼。而李鸿章则站在火车上,两手握在胸前,频频还礼。俾斯麦伯爵一直注视着李鸿章,直到火车离去。
1876:李鸿章。北圻边境清军总指挥 法国《画报》1883年10月13日。
西方人对他评价如何
记者:对这次出访,西方媒体的评价如何?
赵省伟:单论这次出访,西方媒体对李鸿章的评价总体而言是很高的。这中间虽然也有一些“花边”新闻类的报道,如李鸿章爱询问西方人忌讳的薪水、年龄等问题,以及随地吐痰等事,但对李鸿章的工作能力还是很钦佩的。
这次出访历时半年,李鸿章主要考察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在和西方对话时,李鸿章表现出了极为宽广的国际视野,这让西方媒体大吃一惊。比如在接见报社记者并发表演说、抗议美国的排华法案时,他使用了当代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用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商品的流通等很时髦的经济学概念来反驳美国的议员和政客。
当时严复译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还没在国内出版,他的理论从何而来?这就要谈到他的幕僚团队(包括顾问)。李鸿章的幕僚团队中有留学归国人员,如英文秘书罗丰禄,他是严复的同学,英国留学生。在做出访工作时,他提供的资料让李鸿章的知识结构、境界完全不一样了。李鸿章的幕僚团队里甚至还有美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谈判中,科士达就是李鸿章的顾问了。有这样的幕僚辅助,和国际接轨应不算难事。
从1870年代开始西方媒体关注到李鸿章开始,直到李鸿章去世,西方媒体对他的评价随着时事变化而有变化。两国关系紧张时,评价自然会低一些。最明显的要属法国。中法之间在西南地区有过几次交手,法国便对李鸿章的评价偏低,甚至将其画成僵尸一样的形象。而同时期,英法俄等国家对他的评价就高许多。而在李鸿章去世时,各国使节对李鸿章都按最高规格前往吊唁。这不仅是外交层面上的,还有对其本人政治能力的钦佩。
翻阅百余年前的这些西方媒体报道,李鸿章的形象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它都留下了李鸿章在世时的诸多细节,为后人复原有血有肉的李鸿章提供了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