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有这么一条推文被转发了3.8万次。
这是一张拍摄于1904年的照片,这名刚果男子叫Nsala,他盯着的是他5岁女儿的断手和断脚。拍摄照片的人是英国传教士Alice Seeley Harris。
照片中的小女孩被残忍杀害并被肢解,这是这个村庄没有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收集足够份额的橡胶的惩罚。
随着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反种族主义示威进入深水,更多的历史性丑恶被展示出来。
这就是那位利奥波德二世的雕像,目前要求移除他的雕像的请愿已经收集到69662个签名。
请愿页面上写着:
“利奥波德二世对生命和刚果人民充满了蔑视,但在整个比利时,他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布鲁塞尔拆除每一座纪念莱奥波德二世的雕像……布鲁塞尔市每年都会迎来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我们需要向他们表达我们的态度。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被称为'创造者',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是'王牌大屠杀者'。……在23年的时间里,这个人在刚果没有迈出一步,就有1000多万刚果人被杀。
#黑人的命也是命#,是时候发出我们的声音了。”
那条转发量很高的推文说,“这位刚果男子正盯着他5岁女儿的断手断脚……而今天人们却在为抱怨安特卫普市的利奥波德二世雕像被移走了。”
其实这位比利时国王的雕像遍布比利时全国,目前成功移走的只有安特卫普这一个,官方理由并非重新审视历史,而是为了公众安全,因为已经有人开始对雕像纵火。
而在伦敦,审视殖民历史作为拆除雕像的动机得到了官方(市一级)的确认。正在被拆除的雕像是18世纪的奴隶贩子罗伯特·米利根。他去世时手上还有526个非洲奴隶,他长年从非洲绑架和贩卖人口,运往牙买加的种植园劳动。这个雕像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他领导了这个码头的建设。众多奴隶主,包括罗伯特·米利根本人,就是从这里把他们在加勒比地区种植园的货物运回英国。
△伦敦市长推文:奴隶贩子罗伯特·米利根的雕像现已从西印度码头移走。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我们的大部分财富都来自于奴隶贸易,但这不需要在我们的公共空间里庆祝。
伦敦市长办公室表示,将审查伦敦的所有地标建筑、公共建筑、街道名和纪念碑名是否与奴隶制有关联。问题是整个英国积累的财富多少都与奴隶制关联,有人调侃,真都改完了,伦敦是不是要变得面目全非?工作量是不是太大了?
其实汹涌的拆除雕像运动在伦敦民间也面临着制衡。拆除当天,英国媒体上播放着这样的采访:
△图为BBC采访的拆除雕像反对者,未注名字
“这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你不能绕过去或者干脆把它抹了,把你不同意的东西都拆了。”
“对我来说这座雕像是这个社区的象征,它已经在这儿有100多年历史了,它是文化遗产。”
“他(另一座可能被拆除的雕像)为伦敦做了很多好事,慷慨地捐助了医院。”
大部分辩护诉诸个人感情或者强调对于本地的贡献,但很难回避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是非观。一个雕像被放在公共场所作为英雄被纪念,塑造着集体记忆。这个英雄为今日伦敦的一部分人民积累了财富,却为另一部分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他还可以作为英雄存在于所有人共享的公共空间吗?
用伦敦市长的话说,“不管贩奴发生在200年前还是300前,想象一下作为一个黑人走过雕像,这个人奴役了你的祖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一个民族的美梦可能是另一个民族的噩梦。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被移除的罗伯特·米利根雕像多年来一直“移不动”。反种族主义活动者长年在奔走呼号,向当地行政部门请愿,向地主“运河和河流信托基金”施压,希望至少能把雕像移到博物馆里去,博物馆可以更详细、客观地叙述雕像所代表的历史。
这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但他们一直没有成功过,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把这件事压了下来。黑人痛苦的集体记忆并没有存在于这个国家的正史之中,所以也没有责任去解决。
雕像多年来屹立不动,直到美国的弗洛伊德之死震惊世界。
早该被纠正的偏差,只是被往回拧了微小的一点点。推不推倒雕像之争,是观念之争,也是历史观之争,它揭开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叙事几十年来被重构、被传播的一角。
(总台记者 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