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阿里巴巴集团江苏总经理李嘉平
同舟坚守,做向难而进的“逆行者”
“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大考,没有准备也没有‘复习’,但是,我们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考验,也为每一位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人出了一份新的考题。回首近半年来的工作状态,阿里巴巴集团江苏总经理李嘉平总结道:“每天都是战斗”。从汇聚全国乃至全球医疗物资驰援一线,到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稳定供应,再到火速上线“健康码”,用数字化手段精准防疫,李嘉平带领着他的团队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承受着极限压力的挑战,与时间赛跑,创造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临危受命、不计报酬、勇于担当、逆风而行。
他是提供强援的“助战者”>>>
非常担当:垫付百万元采购口罩
“紧急搜索目前还有哪些企业能够提供口罩物资?”“南京本地的货源最快何时可以交付?”除夕刚过,阿里巴巴集团江苏总经理李嘉平的电话就忙碌起来。随着南京市疫情防控等级不断升级,口罩等重要防疫物资的保供成了战疫一线单位最关心的问题。大年初一,李嘉平接到了南京市建邺区和玄武区政府的电话,要为一线防疫人员寻找口罩等防疫物资采购货源。“因为阿里有丰富的商家资源,所以很多单位第一时间就想到向我们寻求帮助。”接到电话后,李嘉平紧急调动了所有资源,通过与集团总部联络、挨个梳理商家资源,最终在一天时间内找到了一家口罩品牌在南京设立的大型仓库,并以3.98元/片的价格为一线人员采购了35万片KN 95口罩,在口罩物资异常紧缺的时期,这批高质量高性价比货源,着实解了燃眉之急。
采访中,记者意外得知,为了能让这批35万只口罩以最快速度传递到防疫一线,李嘉平主动通过天猫平台下单并个人垫付了上百万元的物资款,甚至到今天,他的家人还不知晓这段插曲。谈及这份担当,李嘉平显得颇为淡然,他说:“因为口罩物资非常紧缺,如果不尽快订购,很可能这批物资就被别的地方采购了。所以我就用个人的支付宝账户先行垫付了这笔钱。”李嘉平告诉记者,得知这批物资采购费用是由他自掏腰包先行垫付,区政府工作人员都深表感动。“但是我认为,我只是在特殊时期做了应该做的。”
他是奋勇前行的“同舟者”>>>
非常速度:搭建全球物资“朋友圈”
整个疫情期间,为了保障防疫物资驰援疫区,李嘉平始终在奔忙。“疫情刚刚蔓延阶段,我们集团内部就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平台进行全球采购,最大限度寻找防疫物资货源。”李嘉平回忆道,整个2月份,他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带领团队为全球物资采购对接而忙碌。“每天一早开协调会,跟进各项事务进展,中午有专题会议讨论物资采购情况,还有集团的全国协调会、高层汇报例会等等,工作到凌晨是常态。”回忆那段长达2个月的连轴工作阶段,李嘉平不无感慨,他告诉记者,虽然那时还是居家办公,但对他来说早已没有了周末和休息的概念。“那时一天打上百个电话是常有的事,忙的时候手机甚至都来不及充电。从供货企业的选择、物流输送的通畅、到产品合格的检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百分百的精力,确保万无一失。”
正是像李嘉平这样的“同舟者”们的默默付出,才为前方战疫提供了稳固的“战备”资源。李嘉平笑说,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冲上最前线,但是他愿意成为后方坚定的守护者,用自己的努力为前方战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李嘉平所在的阿里巴巴集团设立了10亿元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在江苏地区捐助了78万只口罩,数千件医用防护服,成为了江苏战疫救援的中坚力量。
他是向难而进的逆行者>>>
非常作为:为复工按下“加速键”
疫情期间,整个城市仿佛“停摆”,然而一场数字化的战疫却分秒必争。2月,当苏州各小区还处于封闭状态时,阿里巴巴江苏公司的技术先锋就已经率先复工,他们通过与集团各地的技术精英联动,在42小时内火速开发上线“苏城码”,紧接着一周时间内,覆盖全省范围的“苏康码”也全面推出。
据悉,苏康码是由市民或返工返岗人员自行上网申报,经后台审核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作为其在本地区出入通行的电子凭证。绿码代表健康,可凭码同行;黄码则需要自身隔离7天,并且连续7天健康打卡转为绿码;如果呈现红色,就需要实施14天隔离,并且连续14天健康打卡后转为绿码。苏康码通过打通各项数据信息,依照严密的逻辑计算得出健康通行凭据,为各城市复工复产按下了“加速键”。
在“苏康码”诞生的这一过程中,李嘉平同样付出了诸多心血。为保证技术开发人员的数据准确有效,李嘉平带领团队提前与政府各部门对接各项信息,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兼顾用户的隐私。“那段时间我们把‘家’都安在了项目现场。”李嘉平告诉记者,为了保障技术开发进展顺利,他和团队成员24小时两班倒,快马加鞭将推进健康码开发工作顺利展开。除了技术创新,团队还有专门的人员不断测试,大家齐心协力,让健康码上线时间不断压缩,最终实现了7天火线推出。”李嘉平告诉记者,在这场无声的数字化战疫中,每个人都在用同样的速度奔跑,不能掉队,只能加速。“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应该展现的担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