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数学之父”的南京情结|纪念华罗庚逝世35周年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6-12 12:28:24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作者顾武英,经授权转载。

6月12日,数学家华罗庚逝世35周年纪念日。

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曾说,“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由于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美国芝加哥科技博物馆中被列为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祖籍江苏丹阳,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作为江苏人,他对家乡的感情很深厚,曾经多次在南京讲学访问,并推广他的“统筹法”和“优选法”,他的很多师友弟子也都曾在南京工作生活过,因此,华罗庚和南京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华罗庚


师生南京情

华罗庚的初中数学老师王维克,曾经是南京河海工程学校的学生,正是他用所学知识,把华罗庚引入了数学殿堂。

王维克在南京读书时因为和张闻天等人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而被学校开除,回乡后担任初中数学老师。王老师教书不久,就发现班里这个叫华罗庚的学生思维敏捷,善于独立思考,很有培育潜力,于是对他悉心指点。

有一次夏夜乘凉的时候,王老师对华罗庚说,“世界上的知识就像群星灿烂的夜空,浩瀚无边,我你人生有限,精力有限,不能不抓紧时间啊”。华罗庚于是请教如何做学问,王老师说“做学问如同打井,只有认定目标,挖到深处,才能挖出清冽的甘泉。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是很难有作为的。”王老师的这番话对华罗庚影响深远,从此他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钻研数学。

华罗庚成名之后,一直惦记着王维克老师的启蒙之恩。1950年,有一次华罗庚从外地出差回来,看到了王维克老师写给他的信,于是他不顾劳累,马上提笔回信,写道“归后见书函盈尺,但不能不先覆吾师……”

1961年,华罗庚在南京参加数学工作者座谈会时,见到了王维克的女儿王振亚,热情地给大家介绍,“她父亲王维克先生还是我数学才能的第一个赏识者哩!我这位中学老师,他不仅数学好而且在物理学、天文学方面造诣也很深,并且是一个有成就的翻译家,他还是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夫人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哩!”

熊庆来教授


有一次,华罗庚在一本数学杂志上看到苏家驹写的《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他仔细研究后认为有错误,就去请教王维克老师,“我能不能写文章纠正苏教授的错误”?王老师说当然可以。就这样,华罗庚的第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写好了,经过王老师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这篇论文终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正是这篇文章,使熊庆来教授发现了华罗庚。熊教授冲破各种阻力,把这个年仅19岁的初中肄业生聘入清华教书。

1949年后,华罗庚曾多次到南京大学数学系讲学。

南京陶谷新村19号是当代著名珠算学家华印椿的故居,华印椿教授在90岁高龄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珠算史著作——《中国珠算史稿》。华印椿的儿媳陈嘉懿说,华印椿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数学时,曾经做过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老师。她说,华印椿经常谈起这位自学成才、勤奋刻苦的学生,说他学习尽管因为家庭贫困而退学,但顽强自学、一心钻研,仅用5年时间就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陈嘉懿还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来南京大学讲学时,曾经三次到陶谷新村19号看望恩师华印椿。

华罗庚深入基层向工人、农民传授统筹优选法知识


在南京推广“双法”

华罗庚在晚年的时候,把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数学的应用和普及工作上,主要是把他的“统筹法”和“优选法”实际应用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线中去。为此,他曾多次到南京推广他的“双法”。

统筹法,是一门进行生产组织安排和管理的数学方法。1963年华罗庚在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听说统筹法使得美国北极星导弹的研制时间大大缩短,对统筹法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华罗庚在书店见到了怀尔德的著作《优选法》,优选法是以数学原理为指导,以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尽快找到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最优方案的科学方法。华罗庚认为“统筹法”和“优选法”对国民经济的一线发展工作尤为重要,对这两种方法精心做了研究,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并大力加以推广和普及。1965年,华罗庚在《人民日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统筹方法平话》后,在南京等地组织了统筹方法学习班。

华罗庚在讲解优选法


统筹法对新上马的单项工程比较有效,在成昆铁路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国家科委在科技大学专门成立了统筹法研究室,编制20人。统筹法研究室成立后,华罗庚积极在面上推广,多次来到南京。1966年6月,华罗庚及其助手们在栖霞区的栖霞公社搞农业统筹法推广,当时正在抗旱的关键时刻,南京当地有关部门画了一张抗旱统筹图,华罗庚建议再画一张防涝统筹图,当时有些人疑惑不解,结果图画好的第二天就下起了雨,到第三天江水就上涨了,由抗旱变成防涝,防涝统筹图的作用立竿见影,大家都说华罗庚真神了!

1966年5月在南京鸡鸣酒家,华罗庚对来自南京师院、南大等学校的学生做演讲,他说:“提起统筹法,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那是两年前的事,一位日本朋友送给毛泽东一份礼物,其中有一本书的第一页,指名要给华罗庚看一下,我看后,经过琢磨,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始了推广统筹法的实践活动……”

华罗庚非常生动的启发大家,和大家讨论了早上煮牛奶如何节省时间的几种方法,并编绘成“箭头程序图”挂到了餐厅的黑板上,接着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讲述了统筹法在生产流程、计划安排、工程调度等方面的引用。


1980年4月,华罗庚和他的学生们再次到南京推广“双法”,他们和以前一样深入工厂、车间、码头和工地,询问生产情况,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

在华罗庚带领的小分队的辛勤努力下,江苏省在全省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统筹法和优选法,从1980年5月到11月,共取得重大成果4978项,增产的价值为9523万元,节约金额2809万元。

1980年华罗庚参加统筹法应用研讨会


他还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

华罗庚教授对江苏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说,“香,香不过故乡茶;亲,亲不过故乡人。”为了推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曾多次来南京讲学。华罗庚有一次在南师附中做报告,他对台下听讲的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做成圆形吗”?各种答案纷纷出口。金陵中学教授级特级教师、盟员朱建廉当时就在台下,用一口南京话脱口而出“掉不下珂!”华罗庚听了大家的回答之后,告诉大家,其实把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是因为你不管怎样去盖,圆形的盖子都不会掉到下水道中去。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盖子都是圆形的,比如说饼干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盖子掉进去。他还多次到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讲学,对数学系的工作予以悉心指导。

20世纪70年代华罗庚与他的助手们讨论数学问题


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影响深远,他还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和华罗庚是知交好友,耳濡目染之下,华罗庚充分认识到了计算机的重要性。在他的主持下,1952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计算机小组,他担任了计算技术规划组的组长,并组织了计算机训练班和计算数学训练班。2017在南京举办了“互联网大数据终端安全”主题论坛,一批优质项目签约落户江苏软件园。论坛上,华罗庚的3位弟子中科院院士林群、郑建华以及中国著名软件专家殷步九汇聚一堂,畅谈大数据话题。殷步九说,作为中国数学界的奠基人,华罗庚的核心理念“直接法”至今还在影响着软件业、大数据行业。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