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隐秘的角落》等悬疑剧集走红,带火了剧中《小白船》成为“恐怖童谣”。青年文化学者侯印国告诉记者,溯源中国古代的“恐怖歌谣”,你会发现,恐怖即历史。
“恐怖童谣”古已有之
中国古代的童谣和我们今天熟悉的儿歌很有不同,往往带有预言的性质,本身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被视为是一种重要的谶语。它往往代表了上天的意旨,通过懵懵懂懂的儿童之口,隐晦地告知人们即将发生的祸福灾殃,并且往往和军国大事相联系。
侯印国表示,当时的人们相信,儿童们学会的这些童谣得自天授,语言往往莫名其妙,这些未成年的传播者们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唱童谣的内容。和其他的谶语一样,往往要等到事件发生以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童谣早已泄露了天机。这些童谣有的是事后的牵强附会,有的则是别有用心之人的精心设计,更多则早已无法考证其确切起源。
无论如何,童谣文化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神秘力量”,虽然被视为“妖异”,但很多都载入正史,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态中确实占有一席之地,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不少著名的历史事件中有着童谣的影子。每当童谣盛传之际,往往伴随着一些重要历史人物遭遇各种败亡,堪称“恐怖童谣”。
01 最早的童谣,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童谣”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一直想要派兵消灭虢国,但两国并不相邻,中间隔着一个虞国,晋献公要出兵虢国,军队就需要经过虞国的土地。晋献公给虞公送上宝马美玉,换取了借道的便利。
鲁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晋国第一次借道,攻占了虢国的一个城市下阳。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进攻虢国。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完蛋。晋国的野心不能让他打开,引进外国军队不能忽视。一次已经够了,难道还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虞公大不以为然,认为虞国和晋国是宗室,不会害他。宫之奇反复劝谏,虞公还是没有听从,答应了晋国使者的要求。
这年的八月,晋献公正式出兵,包围上阳。他问卜官郭偃说:“我能够成功吗?”郭偃回答说:“能攻下虢国。”晋献公又问:“什么时候能成功呢?”。郭偃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引用了一段童谣。
《左传》的原文说:(郭偃)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他引用了这段非常押韵但很难索解的童谣,解读说,“这日子恐怕在九月底十月初。丙子日的清晨,日在尾星之上,月在天策星之上,鹑火星在日月的中间,一定是这个时候。”
这年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日,晋国灭掉了虢国。晋军回国路上住在虞国,晋献公约虞公出城打猎,把虞公诓骗到城外很远的地方。结果出城不久,就看到城中火起,虞公赶回城下时,自己的都城已经被晋军里应外合占领了,虞国也就此灭亡。这就是著名的“假道伐虢”的故事,后代将其作为重要的军事策略之一,列入了“三十六计”。
这个故事里的童谣情节,是中国古代有明确记载的第一首童谣,根据郭偃的解读来看,预言似乎也并不完全准确,但它给了晋献公彻底灭虢的决心,最终导致了虢国和虞国两个王国的灭亡。
02 千里草,何青青……汉末最有名童谣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谶纬风气极盛,也是中国古代童谣最多见的时代。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其中的一首童谣印象深刻。在第九回中,董卓听到“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切。”他询问手下武将李肃这童谣是什么意思,李肃早已决心要杀董卓,虽然大概听懂了童谣的内涵,但骗董卓说,“也不过就是说刘汉要衰亡,您董氏会兴起”。实际上,这个“千里草”实为“董”,“十日卜”为“卓”,“不得生”预言了董卓的衰亡。在《三国演义》的故事里,第二天的早上董卓上朝之时,就被李肃、王允和吕布联手除杀。吕布一戟直刺咽喉,李肃一剑就砍下了他的脑袋。
这首童谣不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在《后汉书·五行志》中就有记载:“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今二字如此者,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
翻开《后汉书·五行志》,我们会看到里面记录了十多条童谣,都预言着重要的事件,这个“千里草”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比如其记载“更始时,南阳有童谣曰:‘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这是关于赤眉军起义的预言。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的政权在赤眉军和刘秀大军的两路夹击之下,土崩瓦解,刘玄向赤眉军出降,献出传国玉玺,更始政权灭亡。不久,刘玄被赤眉军所杀。而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则兴起于河北,最终建立东汉。
03 首都在南京还是鄂州?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孙皓是吴大帝孙权之孙,东吴的末代皇帝,他刚登基的时候,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赈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被誉为明主,但很快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宝鼎元年(266年)九月,他听信术士之言,忽然决定迁都到武昌(今天的鄂州),让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今天的南京),自己住到武昌。
《三国志·吴书· 潘濬陆凯传》记载,“皓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因为政治中心忽然分为两地,扬州地区的百姓们忽然需要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为武昌保障供给用度。加上两头行政,政令往往错舛失误,百姓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于是,以正直及屡次劝谏孙皓而闻名的左丞相陆凯开始上书劝谏。他向孙皓写了一篇长疏,要孙皓不应迁都,亦要当一个体恤平民生活的贤君,认为这样做不但可以令人民生活改善,亦可增强国力。
在这个奏疏中,陆凯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其实就是一首童谣。他说:“童谣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臣闻翼星为变,荧惑作妖,童谣之言,生於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他引用了这首在后代颇有影响的童谣,并认为童谣生于天心,代表的是天意,希望孙皓能够收回成命。当年九月孙皓觉得迁都,十二月就返回了建业,很快还都建业。毛主席曾在《水调歌头·游泳》一词中化用过这个童谣的前两句。
04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在“二十四史”中,总共记录了近百条童谣,大部分发生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宋年间,这种政治性的童谣只是零星一见。元朝末年,是另一个童谣爆发期,有一些童谣影响深远。
《元史·五行志》记载:“至元五年八月,京师童谣云:‘白雁望南飞,马札望北跳。’至正五年,淮、楚间童谣云:‘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十年,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十五年,京师童谣云:‘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此皆诗妖也。”当时的童谣层出不穷,但最有影响的,当属河南河北等地出现的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首童谣出现在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第二年,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白莲教徒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待石人被挖出,人心果然浮动,韩山童便自称是赵宋后裔,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趁机组织起义。这就是有名的红巾军起义。他很快被俘,随即被杀害,死后他的儿子韩林儿被立为领袖,继续反元兴宋,纵横十余年,客观上为朱元璋后来建立明朝扫清了障碍。
清人修《明史》,评价说:“元之末季,群雄蜂起。……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帝王之兴,必有先驱者资之以成其业,夫岂偶然哉!”
要了解更多,找这些书来看
近代以来,很多恐怖、侦探、推理、犯罪小说或影视作品,都喜欢从恐怖童谣里取材,作为串联故事的线索,这些童谣联系的大都不是军国大事,而是生活中的恐怖场景。其中,为小说和影响作品提供童谣最多的,当属被称为全球最早儿歌集的英国民间童谣集《鹅妈妈的童谣》(Mother Goose),被很多影视作品引用的《伦敦铁桥倒下来》、《玛丽有只小羊羔》、《谁杀了知更鸟》、《十个小黑人》、《十只兔子》、《妈妈杀了我》、《染血的玛利亚》等童谣,就出自于此书。
中国古代的童谣总是伴随着腥风血雨,但都是与军国大事息息相关,与近现代文学作品的恐怖童谣很不同。说到荐书,侯印国表示,收录中国古代包括童谣在内的歌谣谚语的集大成之书,是清代咸丰间年杜文澜主编的专收古代歌谣谚语的总集《古谣谚》,全书100卷﹐其中正文85卷﹐附录14卷﹐集说1卷。该书引述著作八百六十余种,搜集古籍中所引谚谣从上古到明代共3300多首,对古代歌谣谚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阅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