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话题“从中作梗”吸引了诸多网友,截至记者发稿前,该话题阅读量达1亿。在该话题中,网友将国内外的历史典故、经典台词、网络用语串用在一个历史场合或影视剧场景中,初看之下,虽让人有“关公战秦琼”之感,但细细品读,又觉得天衣无缝。因为这些段子涉及各种各样的知识点,读完段子,常常要愣上一会儿,才能反应过来,对网友的知识储备是一种考验。
实习生 许小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当中国古人遇上外语,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从中作梗”是一个不算大众的话题,但很多微博网友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不断挖掘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贡献着脑洞和段子。
最新热传的一个小段子和司马迁相关:“Valar morghulis”,太史公对任安说。 这是微博网友“敦煌郡公”打造的段子。“Valar morghulis”出自美国严肃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电视剧《权利的游戏》),是冰火世界中虚幻大陆厄索斯地区的高等瓦雷里亚语,意思是“凡人皆有一死”。这句话堪称经典,人们将它轻喃出声,在权力和名望的追逐中看透生死沉浮。书中的角色艾莉娅·史塔克目睹了父兄的惨死,接着在颠簸的人生中,又不断经历身边人的死亡,挣扎在痛苦和惊恐之中,只有这句话常伴身边。艾莉娅逐渐学会应对死亡,“凡人皆有一死”已经刻在她心中。死亡避无可避,命运不可预知,应坦然面对所有。
这个段子,“‘Valar morghulis’,太史公对任安说”,看前一句,以为是妙龄女郎艾莉娅·史塔克,看末尾却是皓首穷经的老先生。这种前后形象冲突多少有些奇突荒诞,但带来的也的确是“笑果”满满。
权游的经典台词从西汉时的太史公司马迁口中说出便显得十分巧妙。“凡人皆有一死”正好与他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中的名句“人固有一死”两相呼应。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祸,江充乘机诬陷太子刘据,刘据发兵诛杀江充等,与朝廷大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乱中接受刘据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几年前,任安曾写过一封信给司马迁,但不久之后,两人又匆匆见了一面,回信的事便被耽误了下来,现在任安就要死了,司马迁抓紧时间写了一封《报任安书》。在这封回信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之所以忍辱偷生,是为了写《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总要死的,但是死之轻重不同,自己还有一本史书没有完成,他忍辱负重到现在,不能就这样死了,置生平心血于不顾。
用“Valar morghulis”代替“人固有一死”,讨了字面意思相近的巧,因此串用,显示出了奇特的相衬感。
类似的段子,网友们乐此不疲地编了很多。再如: “孟获释放后,对诸葛亮说:I’ll be back(“我还是要再回来的”,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终结者》台词)。”(来自微博网友@马瑞民-欧洲那些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的确“回来”了好多次。
诸如此类,脑洞大开。
解读难度这么高,为何网友很热衷?
“从中作梗”的话题下,除了中外语言的混搭梗之外,还有纯粹中文梗。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先生就被写进其中:
“六一快乐!”“谢谢!”欧阳修说。(来自微博网友@路人癸不是葵) 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六一”这个名字就和现在的六月一号儿童节串在了一起。评论里有人“发出今日第一声爆笑”,也有人评论“吾家藏书一万卷……”,将话题继续了下去,间接地解释了“六一居士”这个名字的由来。这句话出自欧阳修63岁那年写的《六一居士传》:“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这时候欧阳修刚好要退休,准备颐养天年,过上有书有卷有琴有棋有酒的悠闲生活。别人问他不是只有五个一吗?欧阳修回答道:“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原来他这个老头子,就是那第六个“一”呀。
这样的话题虽然是玩梗,却也需要丰富多样的知识储备,不知道典故的人,看到这些句子只会一头雾水。记者观察到,在各个热门的段子之下,都有一些网友留下问号,询问“笑点在哪里”,也有网友跟帖求“课代表”(网络上常指对某一事件非常熟悉,并能向大家归纳总结来龙去脉的人)解释。而看懂了的网友则乐在其中,纷纷表示:“最喜欢的是那种想了一会儿突然想明白以后的大笑”,“混搭梗百看不厌”。 记者仔细梳理了一下这些话题中的段子,发现这个“话题”虽然稍显小众,但话题里的段子,有的其实并不“小众”。比如上面所说“六一快乐”这个段子,上过中学的网友其实一眼就能明白,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是个常识。 相比之下,是否能get中外混搭梗的幽默之处,多少有些难度。这需要网友既熟悉流行文化,又熟悉古典文学和历史。但从阅读量1亿,讨论度5.6万这两个数据看,这样的混搭梗还是受到不少网友的追捧。
解读难度如此之大,为何还会如此热门?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胡丹认为,答案正在于挑战。在浩如烟海的中外文化中,挑选出一个事件或场景,再将中外的台词嫁接到一起,做到相互融合,着实不易。但也正因为这种高难度的特性,才吸引了诸多网友的挑战,以及更多网友的观摩。同时,胡丹还认为,这种梗还有着文化全球化的意味。在大众传播手段匮乏的时代,信息的传播多以口头传播为主,难以形成知识链条,不可能形成多大的轰动效应。而随着通信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之间的流动更为容易。对中国的网友来说,能快速接收到西方的流行文化,并在网络上互相分享,为这种混搭梗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当然这些段子只是混搭,远谈不上真正的文化融合,但带来的“笑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有请“课代表”>>
@殆识閣:“LOK'TAR OGAR”,项羽在漳水边吼道。
“LOK'TAR OGAR”是《魔兽》系列游戏中的虚拟语言兽人语中的经典台词。英文原意为“victory or death”,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不胜利,毋宁死”。魔兽世界宏大的背景下,兽人NPC(非玩家角色,指的是不受玩家操纵的游戏角色)发出轰鸣的怒吼,呼唤着力量与荣耀,震彻天地。 而在公元前207年,中国河北境内,项羽笔直地站在波涛汹涌的漳水岸边,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陆地。风声呼啸,却吹不动那银黑的铁铠皮甲骨。他挥了挥手,让手下的楚军将士吃饱喝足,每人带上三天干粮。然后他指向身后停在岸边的渡船,果断地下了命令:“皆沉船,破釜甑”。他要与秦军决一死战,绝不后退。 铁甲重瞳,乌锥汗血,一代西楚霸王竟然与千年之后国外的一款游戏中的NPC意外相似,想象他掷地有声地喊出“LOK'TAR OGAR”,似乎也并不违和。
@东莱太常寺少卿:“What does the fox say?”“大楚兴,陈胜王!”
听到开头这一句英语,熟悉的人可能立刻就能唱出来下一句:“Ring ding ding ding dinge ringe ding!(狐狸叫声)”这句话出自挪威歌曲《The fox》,制作于2013年,以童谣般的形式,搞怪鬼马,颇为洗脑。而《the fox》中演唱者带着狐狸面具出现在森林中,无厘头地跳着奇怪好笑的舞步。每当唱出“what does the fox say?”(狐狸在说什么?)他们就会开始模仿狐狸的叫声。那段时间这首歌火遍了大江南北,上线32天访问量突破一亿人次,突破了神曲《江南style》的52天纪录。 “大楚兴,陈胜王。”出自司马迁的名篇《陈涉世家》。陈胜起义时,曾派吴广到驻地旁丛林的祀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模仿狐狸鸣叫。夜色下灯火幽幽,一声一声凄厉的呼喊仿若鬼魅。士兵们战战兢兢地细听,那狐仙说的是“大楚将兴,陈胜为王。”这让士兵们相信陈胜是天赐的明主。 “what does the fox say?”这样的问句带入到陈胜的诡计里却也合适。狐狸在说什么?士兵敬畏而惊恐地指着树丛幽幽火光,说道:“大楚兴,陈胜王。”这样的碰撞造成了有趣的笑点,让人捧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