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拍卖行今晚将拍出两册《永乐大典》
2020-07-07 20:10:43

7日,法国博桑—勒费福尔拍卖行(Beaussant-Lefevre)释出的一条拍卖信息,吸引了国内众多网友的关注:两册《永乐大典》(分别为2268-2269卷、7391-7392卷),估计5000-8000欧元。据该拍卖行网页信息,北京时间今晚8点,包括这两册《永乐大典》在内的多件亚洲艺术品将在巴黎落槌。

《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是在南京完成的,它的背后有着诸多传奇。今天,我们邀请到南京地方史专家、南京社科院的邓攀先生,讲述《永乐大典》与南京的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法国拍卖行网页信息


朱棣超越父亲朱元璋

记者邓老师,据您所知,《永乐大典》是在南京哪里修撰的?

邓攀:《永乐大典》是大明永乐帝朱棣下令修撰的,地点是在南京文渊阁。因为有国子监学生参与缮写,因此后世有人误以为在国子监修撰的。国子监在鸡鸣寺、东南大学那一带,因为那里地方空旷,可以同时容纳3000人共同办公。但我仍然认为是在文渊阁。文渊阁当时是翰林院下属的,相当于皇家图书馆。《永乐大典》涉及的书大概有七八千种,这么多的书,从文渊阁里选,选好以后再拿去国子监抄写,这不太可能。

我专门查过《明实录》、明人文集、方志等相关史料,发现不少资料提到了抄写永乐大典的人。这些人因为书法好,被选到文渊阁(有的记“秘阁”、“文馆”等,均指文渊阁),参与抄写《永乐大典》,后来因为有功,其中有些人还被送到国子监去读书。《永乐大典》的修撰和抄写前后共用了3000多人,很多人是陆续征召的,也有中间退出或去世的,参与者也不都是抄书人,还有找书、编书的,有史料记载真正抄写的就1300多人,还可能轮班倒,或者几百人一起抄。

明故宫文渊阁现在是看不到了,但可以用北京文渊阁来作为参考。北京故宫是以南京明故宫为范本修建的。文渊阁是体量很大的建筑,抄写时可以把书堆成一圈,人在中间抄,或在文渊阁旁搭临时建筑用来抄书,或者在文渊阁附近辟出一两个殿阁来供修书之用,这都是可能的。

对于文渊阁的位置,目前没有考古参考。根据北京文渊阁形制和史料记载,大概在午门公园奉天门遗址向东不到100米的地方,估计在中山东路明故宫的东入口。

记者永乐帝为何要下令编修《永乐大典》?

邓攀:有学者认为,朱棣下令编纂《永乐大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借此消除“靖难之役”的影响。朱棣是纂位称帝,而编纂大型类书以弘扬“文治”,是朱元璋的遗愿,他藉此表示自己是朱元璋的忠实继承人;编纂大型类书,也可以收拢天下士子之心。特别是江浙一带的士子,他们心向建文帝,对朱棣篡位颇有微词。

编纂大型类书,自朱元璋时代起就开始了。起初是大才子解缙上书建议的。当时他任职书庶吉士。他建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以便帝王阅读。朱元璋赞赏他的想法,但不久解缙因事被贬,奉旨回家了。1398年,朱元璋命侍读唐愚士主持编纂《类要》,又因皇帝驾崩而中止。建文年间一度续编,而“靖难之役”起,遂不了了之。

永乐元年(1403)七月十九日,朱棣召见翰林侍读学士解缙,说“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篇帙浩穰,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索之便,如探囊取物耳”,他要解缙把“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类聚起来,“毋厌浩繁”,编成一部大型类书。

朱棣有志向要超越前人,这个前人包括他的父亲朱元璋。在编书这件事上也是这样。朱元璋生前爱看《韵府群玉》和《回溪史韵》,朱棣看了,觉得这两部书“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记载太略”,所以他一定要再编一部超越这两部书的书。

1404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这部书编好了,朱棣赐名《文献大成》。但对这部书,朱棣不满意,另派姚广孝和解缙一同,进一步扩大编辑工作。

在扩大重修的过程中,1405、1406、1408这三年中,大量征召荐举了纂修和缮写的人才,由光禄寺早晚供给酒肴、茶果,还发补贴。“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

同时,要修纂这么一部大型类书,文渊阁的图书毕竟还是太少,除了向全国各地采买图书外,那些被征召来的人才也将不少民间图书带入进来,比如农业、手工业的科学技术书籍,小说、戏文、杂剧等图书。

到1408年十二月八日,《文献大成》全书扩编告成,最终定名为《永乐大典》。该书一共22877卷,装订为11095册。

《永乐大典》按字韵排列,将有关文献资料整段乃至整部书都抄录到该字的条目之中。查找时,就像现在网络搜索一样,只要搜索关键字,便能在该关键字的条目之下,查找到相关内容。

《永乐大典》原本藏于文渊阁东阁之中。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便被分批运往北京,1441年《永乐大典》全部入藏北京紫禁城。

来自法国拍卖行网页


南图藏有一页《永乐大典》残叶

记者南京就再没有《永乐大典》的踪迹了。

邓攀:也不是。据我所知,南京图书馆(下称“南图”)有一页残叶(在古籍专业中,残页一般多称“残叶”)。不过,这是《永乐大典》副本的残叶。

本来,《永乐大典》编纂好之后,因为卷帙浩繁,未能刊印,只有一个抄本,还被运往了北京。但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突发大火,嘉靖帝一夜连下三四道圣旨抢救《永乐大典》。火被扑灭以后,嘉靖帝便下令再录一个《永乐大典》的副本。这次共选用了109名抄书人,副本抄好后,被藏于刚刚建成的皇家档案馆皇史宬(chéng)。

但是,副本刚抄好,正本却消失了,如何消失的,消失在何方,至今仍是一个公案。有人说是李自成兵败北京,火烧紫禁城,《永乐大典》正本被烧毁;也有人说可能被嘉靖帝陪葬了。

《永乐大典》的副本,也是历经离乱。康熙年间,大学士徐乾学等人在皇史宬的金匮中偶然发现副本,但此时副本已经不全。乾隆时,为修《四库全书》,纪晓岚曾清查《永乐大典》,此时已少了一千多册,还剩9881册。1875年修缮翰林院时,也曾有过一次清查,发现《永乐大典》不到5000册;1894年再次清查,《永乐大典》只剩800多册。据清末缪荃孙的记载,当时翰林院官员入院时随身携带一件棉袍,打成包袱模样背在肩上。下班时把棉袍穿在身上,包几册《永乐大典》出来而看守人员毫无觉察。据说,光“清流”文廷式一人即盗走百余册。

1900年,庚子之乱,大火烧了翰林院,《永乐大典》被烧毁、遗失殆尽。1912年进入民国,官方机构仅残存《永乐大典》64册。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海内外已知存世的《永乐大典》总计418册、800余卷及部分零页,分散于世界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公私藏家手中。正是因为散佚在外的如此之多,所以才会有民间发现《永乐大典》分册的新闻出现。历史上也的确在民间发现过《永乐大典》副本。而作为官方机构,中国国家图书馆先后入藏《永乐大典》224册,大部分是1949年后陆续收集而来的。

前几年,南图曾办过“册府千华——江苏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曾展出一页《永乐大典》残叶。原本《永乐大典》应达到50多厘米,而展出的残叶高度残缺了10多厘米。这一页纸上有400多个字,“鲜不及矣,虞翻曰鲜少也……”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上下文,目前还无法解释这一叶的具体内容。这一残叶是南京图书馆前身中央图书馆留下来的。来源已不清楚了,可能是蒋介石撤退到台湾时匆忙之际遗留下来的,也可能是苏南文管会成立后,在江苏地区收集各种书籍,然后交给南图保存的。


链接一:

日前,江西九江发现一本《永乐大典》分册,为收藏者从农妇手中购得。虽然有专家称这是正本,但该册封面上“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六册”字样让不少历史博主一口断定是假的。因为据史籍记载,《永乐大典》只有11095册。

据九江图书馆馆长熊学明鉴定,这册《永乐大典》并非皇家抄本。


链接二:

这些名著也是在南京问世的

1.《佛国记》作者:东晋·法显

一部有关“一带一路”的重要历史文献,是一名赤脚苦行僧历尽千辛万苦留下的千秋瑰宝。

2.《后汉书》作者:南朝·范晔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之作。在宣城任职时开始写作,转任南京后仍然在写。

3.《文心雕龙》作者:南朝·刘勰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史上空前绝后。

4.《千字文》作者:南朝·周兴嗣

中国最早的儿童启蒙读物,与《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

5.《诗品》作者:南朝·钟嵘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与同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合称文学史上的“双璧”。

6.《昭明文选》编选:南朝·萧统

由梁朝皇太子萧统组织编纂,是中国历代士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7.《本草纲目》作者:明朝·李时珍

集中国古代医药学之大成,有“东方药物巨典”之称,2011年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8.《儒林外史》作者:清朝·吴敬梓

一部中国文人追逐功名的真实写照,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9.《随园食单》作者:清朝·袁枚

中国清代的一部饮食名著,至今是厨师们研发新菜的参考、是美食家与吃货的必读之作。

10.《十竹斋书画谱》 辑印:胡正言

木版水印史上的巨制鸿构,有“画苑之白眉,绘林之赤帜”之誉。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