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遇见东南·院长开讲”|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加入东大信息,共创无线未来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7-09 08:34:57

东南大学最强天团来了!7月7日起,扬子晚报紫牛新闻客户端特设专题报道——《2020“遇见东南·院长开讲”》,邀请东南大学26位院长,为各位考生和家长详细介绍学校34个学院的特色专业、学科设置、就业情况等。

本期主讲嘉宾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张在琛。

【学院概况】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工程学院之前身为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其悠久厚重的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1932年,陈章先生来到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并于1936年起任系主任,在此期间开创了我国无线电教育之先河。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建立了南京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信工程系;1953年,先后有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金陵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院校的电信工程系并入,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陈章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1956年,约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和设备调去成都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2年,电真空器件专业从无线电工程系分出,单独成立了电子器件系(现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4月,“信息安全”学科从学院分出,和相关学院组建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并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4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2017年,“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科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双双列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师资队伍】

全院拥有一支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242名,其中专任教师197人,教授/研究员6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94人,博士生导师72人,硕士生导师139人。

崔铁军教授及其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科研情况】

学院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际学科前沿及国家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为引领,强化基础研究,强化优势特色,注重学科交叉和源头创新,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特色科研方向,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示范系统和标准化提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方向已走在世界前列。

2011年以来,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近2亿元。

【本科专业特色】

学院本科生按“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招生,该专业为全国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称号,并在全国率先高标准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硕士生、博士生按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4个学科招生。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500余人,其中本科生11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博士研究生460余人,留学生20余人。

本科生在第一、第二年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第三、第四年可根据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选修各学科开设的70余门专业课程,并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

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重要赛事中获奖

【国际交流】

本科在读期间,可推荐赴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瑞典、意大利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合作高校开展课程学习、暑期实习和交流访问。其中,由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的“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每年有20余项,为全校最多。CSC审批参加的优秀本科生将获国际往返旅费及在国外生活费的资助。

学院目前每年有超过10%的大四学生参与“3+2”等国际交流项目,他们在国外和境外大学完成第四年的课程学业和毕业设计,学分互认,实现了本硕阶段学习的无缝对接。

已聘请多名海外教授和专家来校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程、专题讲座和Seminar研讨课。学院鼓励优秀本科生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并资助经费赴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学术交流。

【升学就业】

学院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通信与信息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每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是应届毕业生的6~8倍。就业率达100%,就业单位层次高、待遇好。

本科毕业生中有65%以上攻读研究生(免试研究生比例约为20%),其中三分之二进入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三分之一赴国(境)外世界著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人数近万人,毕业生可从事通信工程、信息处理、传输、交换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应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软件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安全防范电子系统设计与开发等。

就业的主要行业有通信运营商、互联网、国防军工、国家安全、航空航天、银行证券、广电网络、海洋信息、国家机关、绿色能源、交通电力、科研院所等。

我院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2名当选为两院院士。

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

【杰出校友】

黄纬禄,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无线电专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导弹总体和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

倪光南,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和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一直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的IT核心技术和产业,倡导开发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和操作系统。

陆军,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水声工程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预警机领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信息系统与电子技术专家,我国首型预警机空警2000总设计师和首型出口预警机总设计师,引领实现了我国预警机装备零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被誉为“美国最忌惮的十位中国军工领军人”之一。2008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0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童文,男,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华为公司无线通信CTO、5G首席科学家。198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并继续在我校攻读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硕士,1989年赴加拿大深造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成为华为无线通信首席科学家。先后获Huawei Fellow,Nortel Fellow,IEEE Fellow,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获得400项美国授权专利(1G-5G无线移动通信);2016年中国科学十大新闻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荣获IEEE年度杰出行业领袖奖。

【院长寄语】

青年是中国未来,世界未来,无限未来!欢迎你加入我们团队,一起为无限未来努力奋斗!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院长陆军 院士

信息科学与工程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引擎。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拥有一流的师资和科研条件,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两万余名高级人才。学院重基础、宽口径,培养全面发展的领军人才。欢迎报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 张在琛 教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实习生 顾怡宁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