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郑和下西洋留下重重谜团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7-10 11:00:25

1405年7月11日,郑和从南京出发,率2万余人第一次下西洋。他一生共七次下西洋,但因为原始档案的缺失,也留下了诸多谜团。永乐帝派他下西洋目的为何?他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在哪里?他到过麦加吗?最后,七下西洋的档案是被官员刘大夏烧毁的吗?

本期“史说”,邀请到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大海,一起分享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实习生 陈奕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郑和下西洋出于什么目的

记者:郑和下西洋,民间有许多传说,“民科”也有许多所谓的研究,有的说永乐帝派他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有的说他是去寻宝,就历史学研究来说,下西洋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陈大海:这些说法都属于民间演绎。郑和下西洋是国家层面的重大举措,它动用了整个国家的财力以及沿海城市的各种力量,来做这件事。

从当时的历史现实出发,元朝虽然溃败,但残余势力仍在,中亚又兴起了帖木儿帝国,势力到达中亚、高加索、美索不达美亚、小亚细亚、西利亚等地,所以一些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联络海上及南亚、西亚各国共同牵制、抵御帖木儿的扩张。

对一心想成为“千古名王”的永乐帝来说,他想得更多的是开疆拓土,他要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帝国,去建立一个更完美的天下秩序。而他本人也想成为天下共主。这从他让郑和带给“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的敕书中就能看得出来: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

这封敕书,表达了:天子为天下共主,在他的主持下要建立和谐共存的天下秩序。而永乐帝本人也曾五次北征,试图开疆辟土。这都说明永乐帝作为一个高级管理者的雄心壮志,以及他“天下格局”的超宽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下西洋是永乐帝通过海洋途径进行的具有开放性质的外交手段。

但对老百姓来说,这些理念都过于遥远。相较之下,他们看到郑和从国外带回的奇珍异宝,从结果倒推主因,便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宝;而建文帝失踪,成为当时最大的悬案,关心政局的野老村夫,便从这个谜团出发,臆测永乐帝是为了寻找建文帝。这些更为通俗的说法,他们更容易理解。

记者:还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去朝圣,所以他去了麦加。

陈大海:首先要明确一点,下西洋是国家行为,不是郑和个人行为,永乐帝不可能为了满足郑和的个人意愿而去耗费国库,这不符合国家行为逻辑。同寻宝、寻找建文帝一样,都是无稽之谈。

郑和的确是回民,史籍明确记载,他的父亲是“哈只”,这是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朝觐者”。只有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并按教法规定履行了朝觐功课的穆斯林才能得到这个尊称。但郑和本人并没有到过麦加,这从其副手洪保的“寿藏铭”中可以得知。

洪保是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生于1370年,大郑和一岁。洪武十五年二月,傅友德率领明朝大军攻克大理,洪保因为长相“俊伟”,被掳至宫中,成为宦官。郑和也是在这一年被俘虏的。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人,是元代咸阳王的后裔。被俘虏净身后,他一直在军队,屡立战功。1390年随傅友德到北平,受燕王朱棣赏识,随侍身边。

在靖难之役中,洪保与郑和都立有功勋。朱棣称帝后,郑和成为内官监太监,还被赐姓“郑”,后来又做了南京守备太监。现在南京的马府街就因那里曾是他的宅邸而得名。

下西洋时,洪保是郑和的副手。2010年,洪保墓与其生前所刻的“寿藏铭”在南京江宁被发现,其寿藏铭刻于宣德九年,前一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死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寿藏铭”记载,第七次下西洋是在宣德五年,这次航海,他们派了一个小分队去了麦加,并明确说这个地方“古未尝到”,此前从未有官方人员去过。由此可知,郑和本人并没有到过麦加。

洪保寿藏铭拓片


郑和七次下西洋,都做了什么

记者:郑和下西洋,西洋是个什么概念?郑和船队去过最远的地方是现在的哪里?2002年,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编队指挥官加文·孟席斯出了本书《1421:中国发现世界》,他认为郑和船队发现了北美洲,是发现新大陆的第一人。

陈大海:当时所谓的西洋,是以婆罗洲文莱为界,泛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北印度洋及沿海地区。

郑和七次下西洋,经过36个国家,郑和的助手将见闻记录下来,并绘制了海洋地图。从图上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就现有的资料来看,没有证据证明郑和船队到过北美洲。

加文·孟席斯的那本书出版的时候,引起轰动。他认为在第六次下西洋时,郑和率一支船队返回,同时由洪保等人率另一支船队继续航行,绕过好望角,然后兵分几路,洪保的船队到达南美洲,并达到了澳大利亚,另一支船队到达北美等地。但实事求是地讲,以上说法没有任何史料支撑,洪保的寿藏铭也没有这样的记录。

记者:那么,七次下西洋,郑和船队都去过哪些地方?

陈大海:郑和下西洋组建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舰队,每次出使,平均乘船都在200艘以上,人员2万余。相比之下,1492年哥伦布航海探险,只有3只帆船,90名水手。

史籍对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具体过程,有的简略有的丰富。综合而言,大致情况是: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他从南京龙江港出发,循长江,抵达苏州太仓刘家港,进入大海,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再起锚向西洋进发。

这次出使记载得比较详细:当时共用海船208艘,包括战船、座船,粮船以及水船。郑和船队抵达爪哇时,正值爪哇国东西二王内战。当时,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占领。郑和船队人员上岸后,被西王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不分青红皂白,下手杀了船队170余人。得知真相后,西王立即遣使谢罪。最终,永乐帝让其赔偿黄金六万两。此后,爪哇国“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之后,郑和船队继续西进,先后经过旧港、苏门答腊、南渤里等地,进入印度洋后,到达锡兰山,然后到达古里,这是这次航程的终点。在这里,郑和立了一块石碑。在这次返航途中,郑和船队还遭遇海盗陈祖义的袭击。最终船队大获全胜,生擒了陈祖义。扫清海盗袭扰,也为以后中外往来交流提供了方便。

第二次出使,是送外国来的使节回国,顺便再做第二次访问,去爪哇时,郑和还要去收取那六万两黄金赔款。但爪哇国力贫乏,仅缴了一万两黄金。永乐帝说: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这事儿就算了。

这次出使,郑和还背负着调解暹罗与周边邻国关系的重任。事情办妥后,船队又到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柯枝国。此前柯枝国王曾请永乐帝为其勒石封山,这次郑和便带来了永乐帝的勒石碑文。

第三次出使,郑和去了满剌加。满剌加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曾“服属暹罗”,现在独立了。郑和此次前来负有为其立国的使命。永乐帝赐给该国印服等物。也正因此,后来满剌加国王率500余众随郑和船队回访中国。该国从此还成为郑和下西洋的一个中转站。

在这次出使中,郑和还使用武力解决了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屡教不改、强抢来往使臣的问题。此战相当激烈,中方损失了一名副使,一名千户,一名百户,以及十余名试百户。在俘获亚烈苦奈儿后,郑和册封了新国王。

以上三次出使,基本扫清了海寇等通航障碍,使得马六甲海峡畅通无阻。

第四次出使,郑和帮助苏门答腊国剿灭了苏干剌。之后,郑和派出几路人马,去了今天的马尔代夫群岛、伊朗波斯湾口等地。回国时,忽鲁谟斯国国王还派遣使臣,驾驶船舶,载着狮子、麒麟(长颈鹿)、珍珠宝石等物,随郑和到中国来回访。

第五次出使,郑和船队到达了今天的非洲东海岸索马里摩加迪沙、肯尼亚马林迪,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

第六次出使,郑和送16国使臣回国,这次走得最远,到达了今天的肯尼亚蒙巴萨。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征北途中,仁宗即位,下令停止远航,但仁宗即位不到一年就病逝了,宣宗即位,郑和再次出使西洋。这次出使,船队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在返航归国途中,郑和病逝了。有资料说,他是在古里病逝的。

倭寇图卷(局部) 仇英


下西洋原始档案是刘大夏烧毁的吗

记者:郑和下西洋留下许多谜团,原因之一便是原始档案丢失了。有学者认为这是明朝官员刘大夏所为。

陈大海:郑和下西洋的原始档案丢失,的确留下许多谜团。比如我们从洪保寿藏铭中能够知道,1403年洪保就作为副使下西洋了,但正使是谁?一说尹庆,一说郑和。如果正使是郑和,那么郑和下西洋的年代要提前两年。

据史籍记载,在1405年之前其实就有中官下西洋了,但影响力没有郑和大。

至于刘大夏烧毁郑和下西洋档案的说法,其实史学界大多不认同。这个资料并非出自官方史书,很可能是明人笔记的演绎。查《明史·刘大夏传》,当时宦官汪直“好边功”,安南与老挝有战事纠纷,汪直想在这上面有所表现。他请示了皇帝,索要永乐间讨安南的文件,刘大夏“匿”了文件,不给他,还密告尚书余子俊:“兵衅一开,西南立糜烂矣。”后来事情不了了之。也就是说,刘大夏藏匿的是有关安南的文件,和郑和下西洋的原始档案无关。后世讹传,说刘大夏一怒烧毁了郑和下西洋的原档。

那么,这些原始档案去哪儿了?有学者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明宫曾遭大火,可能被烧毁了;二是被虫蛀了。明后期宫规弛懈,文书档案被盗、尘封、雨湿、霉烂、虫蛀而无人过问,神宗几十年间,档案文书“十减六七矣”。

我们现在研究郑和,可信任的材料只能是明史、明实录等以及跟随郑和出使西洋的使团成员们留下的文字记录,这属于文献资料。还有就是像洪保寿藏铭这类出土资料。

记者:郑和七下西洋,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陈大海:简单来说,郑和七下西洋,疏通了海路,扩大了对海外的贸易,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稳定了东南亚的秩序,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威望。每次出使都会带去丝绸、瓷器等物,返回时又带来各种动植物、药物、玉石等,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就南京而言,他留下的诸多遗迹:宝船厂、天妃宫、马府街、牛首山郑和墓、洪保墓等等,可供后人凭吊。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