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学习的帮手,竟成为孩子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近日,学而思网校因低俗视频被约谈,步步高家教机因内置软件 “小肚皮”涉黄被曝光……
暑期来临,教育类APP的监管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对此,国家网信办发布通知,明确重点整治学习教育类网站平台和其他网站的网课学习版块生态问题。
教育类APP都存在哪些隐秘角落?为何这一“角落”难以监管?
细数教育类APP的隐秘角落
“防不胜防啊,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看这东西?”据媒体报道,市民张先生在买给女儿的“步步高”家教机中,发现一款名为“小肚皮”的APP软件里,不仅有相对暴露的图片,还有成人漫画、成人小说等。
对此,小肚皮网站发公告表示,内容审核系统对不良发帖者“文字化图片”“高模糊度低像素有害图片”等违规内容难以屏蔽,目前对社区内容启动全面排查、整改。与此同时,学而思表示低俗视频是由用户上传,接到家长反馈后已删除。
用户上传内容成为黄色内容的隐秘角落外,学习平台中弹窗内容、第三方链接容易成为“黄色”内容滋生的温床。不少网友表示,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孩子在家上网课,上课过程中经常有资讯弹出,多是低俗内容,“不仅画面尺度大,而且点击进去很可能是黄色网站”。
疫情期间,声称“停课不停学”的虎牙直播、斗鱼平台借助免费“网课”推广“网游”,需要浏览大量交友、网游信息才能到学习画面。去年,“作业狗”“口袋老师”“初中知识点大全”等20余款程序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存在过度商业营销和娱乐化等不良行为。其中,江苏省“扫黄打非”办公室发现“作业神助手”APP滚动播出“红果阅读”广告,点击进去部分网络小说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内容。
除此之外,儿童游戏APP和网站也成为违法违规信息的载体。今年4月,一款名为《迷你世界》的沙盒游戏引起家长担忧,在游戏留言板上有大量黄色小说。
记者在应用商店输入“儿童游戏”后,发现一款年龄分级为12岁以上游戏在页面上注明含有偶尔/轻微的烟酒或毒品使用内容。在常见的小游戏网站,校园类游戏中包含考试作弊等元素,鼓励玩家以躲避监考老师的目光来取得胜利等,标注着适合16岁以上的玩家。网友表示,尽管不少游戏会注明年龄段,但很多时候形同虚设。
不仅如此,教育类APP还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幕后黑手。日前,工信部点名批评15款APP,其中2/3是教育类APP,涉及过度索取权限、不给权限不让用、私自搜集或超范围搜集个人信息、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私自共享给第三方、账号注销难等问题,包括智慧树、ClassIn、TutorABC、纳米盒、乐学高考、洋葱学院等。
刚刚播出的“3·15”晚会,同样聚焦到教育类网站和APP存在的问题。对于不符合考试资格的学员,嗨学网销售人员向用户口头承诺可以报考,当用户报名信息无法审核选择退款时,却遭遇“交钱容易退钱难”,该公司表示口头承诺不算数,服务协议中注明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属于个人义务。
记者搜索黑猫投诉和聚投诉平台上,退费难、诱导消费等类似的投诉事件不少。
例如多位用户反映七彩熊绘本频繁升级APP,更新用户条款,不断升级课程难度加大用户返现的难度。此外,多位学员表示不满意师大教育的网上课程,要求退款但多次沟通无果,其中不少学员选择分期付款,发现所签约平台为网贷平台,要求终止网贷分期付款,但不予办理。
违规背后,是潜规则和市场竞争
为何教育类APP问题频发、屡禁不止?
首先是整个行业的“蛋糕”越来越大。疫情的肆虐催生了互联网教育的快速生长,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一时间,在线教育“一夜爆红”,成为行业新风口。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3亿,较2018年底增长2.22亿,占网民整体的46.8%;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4.20亿,较2018年底增长2.26亿,占手机网民的46.9%。而易观千帆数据中心的统计显示,2020年3月末教育领域学习类APP共1247个,而在2019年末则只有1089个。
面对如此宏大的市场,吸引了各种资本的涌入。资本都是逐利的,许多所谓的教育APP不惜将“教书育人”的道德底线置于脑后,为挣快钱毫无下限。
据了解,教育类APP的开发准入门槛低,无需教育机构资质,公众号或小程序的开发者甚至可以是个人。这些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收益,会把端口开放给互联网广告分发平台,让其在页面投放广告。一些游戏开发商深知孩子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重要消费群体,在APP中链接游戏,以学习之名吸引更多流量到其游戏界面,进而得到更多变现机会和广告开发价值。
对于涉黄内容屡禁不止,学易时代咨询创始人、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曾表示:“现在一些作业学习APP,能达到营收几个亿的规模,但前期投入较多,大部分亏损也很大,因此一些机构会想方设法增加收入来源。”此外,一些腰部及以下的教育APP急于变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快速回收成本,即使是被封禁,也不至于落个血本无归的下场。
与此同时,教育类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已成行业“潜规则”。
“实际上很多教育类的APP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或多或少在它们的服务条款里面都会有一些隐形条款,比如说读取手机里面的信息和关联人,这应该是这个行业的‘潜规则’。”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因为教育类APP自身也有提高日活量、提高用户使用频率以及收集用户使用习惯的需求,所以,无论是教育类公司还是说非教育类公司,实际上都有相关用户协议,为避免用户发现APP违规索取用户信息而追责而做的免责条款。其实这些公司稍微做一些整改对于APP的使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此外,除了这些毫无下限的教育APP,处于行业头部的教育软件因为其用户流量大,作为用户群体的青少年好奇心理较重,再加之监管不到位,被涉黄黑产盯上,成为“潘多拉的魔盒”。
漫漫监管路,任重道远
虽然目前步步高方面表示目前已经将“小肚皮”APP下架,但是教育类APP出现的各类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下架了之。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网民数量达1.75亿,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比初中生多14.1个百分点。
这表明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时间大幅提前,当代未成年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生活在互联网高度发展与普及的时代。互联网已经在学习、生活中深刻影响未成年人的成长,这对我国加快构建新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
近年来,为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信息保护,我国先后颁布《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对与未成年人有关的网络安全、民事行为责任等作出规定。国家网信办出台《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
“教育类APP总体上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中,所以规范在后,很多APP原来的做法和操作是在这个规范之前的,现在应该依据这个规范来进行调整,随着教育类APP数量的增多和竞争的加剧,未来它们的合规管理确实应该引起重视。”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储朝晖说。
对于用户上传违反违规内容的问题,有关专家表示,一方面源于平台内容审核机制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是平台对用户注册门槛的放低,不需要任何审核与认证,对于不良信息发布者未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
此前,2019年底印发《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教育移动应用存在违法违规或违反《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且整改不及时的,将列入教育移动应用提供者黑名单,向教育系统通报,并撤销涉事教育移动应用备案。相关部门也多次下发相关的规范文件,明确要求加强对教育类APP的监管力度。但从现状来看,显然仍无法让人真正放心。
对于在线教育领域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中国社科院大学副校长、教授、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维表示,未成年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可以在未成年人用户使用陌生人社交产品、通过社交产品关联程序(如使用小程序订外卖)等具体场景下,对未成年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强化保护可以通过如征求监护人同意等机制来发挥安全阀功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必须重拳出击、彻底整治。为给广大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暑假上网环境,国家网信办决定从7月9日起启动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守住在线教育、电子化教育的底线,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就是守住祖国的未来。
交汇点记者 洪叶 丁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