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7月30日下午,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分组审议的基础上,举行联组会议,围绕全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此次专题询问坚持问题导向,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把脉问诊”,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现场提问,江苏省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当场作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题询问在江苏人大网、交汇点、紫牛新闻等媒体进行了图文直播实况。
关于困难群众的基本保障——
立足于“早”,困难群体救助有备无患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王燕文提问: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社会的救助体系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应该说江苏经受住了考验。重大的灾情,既是灾难,也启发我们思考和改进工作。疫情过后,在突发状况下,江苏省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基本保障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手段?
副省长赵世勇回答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全省各地政府迅速安排、迅速组织排查,组织发放临时救助补贴和价格补贴,提高补贴标准,组织发放防疫物资,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这次疫情检验了我们社会救助体系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协同性。但是紧急情况下的社会救助高效的反应机制,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赵世勇认为还得立足于早,只有早才会做到心中有数,才会有备无患,才会快速反应。这个“早”,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个是“早动手”;第二是“早发现”;第三是要“早救助”。
“早动手”主要在完善应急预案上下工夫,将困难群众急难救助,要纳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且明确救助的政策、标准、程序,包括谁来组织。对可能陷入困境的人员都应该纳入应急预案。
“早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工夫要花在平时,平时就对重点人员进行监测,要做到心中有数。二是部门之间要信息互通共享。三是紧急状况下我们要行非常之举,“紧急状况下,我们要主动上门提供救助”。
“早救助”,就是制度设计上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申请环节。“紧急状况下,能用数据说话的,避免层层填表开证明,既简便高效又规范,又符合应急的要求,让困难群众越早得到帮扶越好。”
关于脱贫攻坚——
“发展”+“兜底”,江苏目前已经试点解决相对贫困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勇提问:省政府如何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副省长赵世勇回答说,目前正在实施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实际上已经是解决相对贫困的探索和实践,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到去年底,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关目标任务,254.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收入均达到了6000元以上。”
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要求,赵世勇认为主要靠两点:一靠发展,二靠兜底。“发展”,首先是要巩固好现阶段脱贫攻坚成果;其次是促进就业创业;第三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兜底”,就是发挥社会救助在解决相对贫困特别是支出型贫困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讲,解决相对贫困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省已经在苏南、苏中、苏北分别选择了一些地方进行试点。”赵世勇说,江苏将边试点边实践边总结,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低收入群体内生动力,加快研究提出面上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的意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关于“稳就业”——
江苏为企业减负达到630亿,力度空前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劲松提问:围绕就业救助,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举措帮助企业稳企扩岗?又采取哪些办法帮助群众就业创业?
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戴元湖回答说,人社部门围绕“六稳六保”,把稳就业当作头等大事,促进企业复工复产。首先,稳企保岗位,江苏是打出了“减、免、缓、返、补”等政策的组合拳。“这段时间以来,全省为企业减负达到630亿,这个力度是空前的,历史上确实也没有过。”戴元湖介绍说,第二,帮助职工实现好就业。在疫情比较重的阶段采取:线下协调开通了员工的专列以及员工的专车,前后帮助企业“点对点”送了8万多人到岗就业;线上开通了网上就业服务。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以后,人社部门主要实施了网上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扩大了以工代训的范围,使职工能够提技能好就业。
戴元湖特别提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对困难职工实施了一些保障。主要是对暂时还难以实现就业的那些失业的工人,把这部分人纳入到失业保险金以及失业救助金的救助范围。
关于特困对象养老——
农村敬老院将“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惠娟提问:在城乡救助对象中有一些失能、半失能、重残、重伤和一些特困人员,需要有机构长期护理。如何让这些群体能够有质量地生活?
江苏省民政厅厅长吕德明回答说:到去年年底,全省有养老床位67.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是36.8张,护理型床位达到26.69万张,这些数字在全国都是排在前面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农村的敬老院目前是958家,这958家敬老院当中具备长期照料服务能力的敬老院只有123家,这个就是我们工作的短板”。
吕德明说,关于三类人群服务标准的问题,对特困这一块,我省特困农村供养的标准全省平均是每人每年12421元。其他两项,即残疾人和养老方面关于护理的都有标准。总体上跟周边省相比,我们标准的绝对值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下一步,江苏民政部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一是推进机构保障能力建设,尤其是针对农村这块,我们把农村敬老院向区域性的养老服务中心改造升级、提升;二是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三是在城镇推进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今年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3万户以上;四是适时与财政等相关部门研究,对护理标准提标问题再进一步研究。
关于医疗救助——
对困难人群做到“应保尽保”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萍:如何从医疗救助角度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从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江苏省医保局局长周英回答说,如从医疗救助的角度,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困”,主要是这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是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出台《关于医保脱贫三年行动计划》;会同民政等部门共同颁发《关于进一步组织好做好医疗救助的工作》;今年又出台了《关于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医疗救助的实施意见》。二是对困难人群做到应保尽保,现在所有的救助对象和建档立卡人员都做到动态实时的保障,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所以去年这一块整个人数和资金都是增长的。“去年缴费这一块就用了10个亿,这10个亿全是政府资金帮助困难人群参保,解决医有所保的问题。”三是在资金保障上,江苏也做到了在整个经济下行,财政收入下降的过程当中,增加保障资金的投入。今年的救助补助资金比去年增加了67%,中央和省补资金都是增加的,通过多措并举的办法,实施精准化服务,确保这些救助对象都能及时享受待遇保障,减轻医药费用负担,从而帮助解决困难人群因病致贫、因病致困的问题。
关于财政投入——
加大省级投入力度,加强民生资金监管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吴沛良提问:省财政如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既能减轻一些市县,特别是苏北一些市县资金筹措压力,同时也能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如何解决社会救助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为社会救助提供坚实保障?
江苏省财政厅厅长储永宏回答说,这些年来,我们全省财经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切实把“民生优先”放在重要的位置,这些年我们始终在加大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这块的投入。尽管这样,现在还有一部分困难群众、还有一些困难人群需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特别是苏北地区还有一些困难人群需要加大力度。下一步还要从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
第一,要加大省级投入力度。第二,要不断提高市、县保障能力和水平。同时,还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指导督促市县统筹好省级和中央的资金来用于地方的保障工作。第三,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从财政来讲主要是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来参与这方面加大投入,主要包括慈善各个方面。第四,对民生资金还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把有限的资金能够用在刀刃上。
关于教育扶贫——
多措并举,将教育救助政策宣传到位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高金凤提问:教育救助工作已经实现三个全覆盖,但是在调研中仍发现,教育救助政策知晓率还不够高,就大大影响了教育救助政策的落地生效。请问:省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下一步改进的措施有哪些?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潘漫介绍说,各地基层学校为了扩大资助政策的知晓率,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有盲区盲点,确实有个别困难学生家长还是不知晓或不完全知晓相关政策,为此我们想下一步做到“三个更加”:一是更加聚焦毕业生、新生特殊人群,特别是现在正在进行高考、中考的录取工作,要求资助政策宣传要全程嵌入到从招生咨询、志愿填报、录取通知、新生开学等各个环节。二是更加聚焦特定人群。我们也观察到部分困难家庭接受这方面政策渠道相对比较窄,理解政策能力比较弱,基础教育学段学生年轻偏小,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宣传方式,更加贴近困难家庭,让真正困难的家庭和学生能够听得见、看得懂、记得住。三是更加借助社会力量,因为单靠专职学生资助队伍还完成不了这个任务,下一步要下大力气动员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能够参与到政策宣传当中。
关于农村危房改造——
省级层面加大补助力度多种方式兜底解决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顾正中提问:据了解,江苏危房改造实行分档补助,救助对象需要支付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的翻建或者维修费用,导致不少困难户放弃危房改造,未来将如何解决农村困难群体住房兜底保障问题?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顾小平回答说,从江苏的实际情况来看,经过这些年共同努力,全省大概有22.4万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省里面发放了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是24.7亿元。
针对有些困难户无法筹集改造费用的问题,省级层面是从2017年起就在国家补助的每户1.2万元基础上提高了标准,比如拆除重建,苏北是2.2万/户,苏中是2万/户,苏南是1.8万/户,市县财政也是专门列出预算,加大补助力度。另外,各地也积极探索利用社会力量,来帮助困难户筹集资金,筹集材料,包括志愿者来共同推动这项工作。
从2019年两部委明确要兜底解决,现在各地是通过建设农村集体公租房、政府托底安置房、利用闲置农房和集体公房置换这几个方式来兜底解决的。“今年和当前的一些工作情况,因为危房是动态的,四类对象也是动态的,所以我们一段时间就要排查,今年1月底,几个部门排查出来的农村救助对象的危房,到目前为止已经解决了。”
关于健康扶贫——
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周相民提问:卫健系统采取了哪些措施,减轻困难群众看病负担,方便就医治疗?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谭颖介绍说,健康扶贫工程列入了省政府打赢打好攻坚战的八项行动之一,卫健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会同民政、医保、财政等方面来完善政策、细化措施,特别是围绕着如何实现更加便利、有效、合理控费,以及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来解决一些突出问题。从目前监测情况看,基本上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同时费用也得到了有效控制。低收入人口在县域范围内定点医院住院费用自付比例从2016年的32%下降到目前8.5%,平均个人负担从2016年1365元下降到目前448元。
我们在工作中注意把握:一是在完善服务体系上下工夫。二是在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上下工夫。“在所有定点医院专门设了一站式结算的服务窗口,当住院患者入院时要去专用窗口刷卡,免付住院预付金,住院期间开通了绿色通道,出院时对所有我们的保障待遇一次性结算,个人只要支付自己自付的负担部分费用。”谭颖介绍说,三是在规范诊疗行为上下工夫,也就是从源头上来降低负担,主要是通过把有效控制费用作为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里。四是在专项救治上下工夫,使得大病患者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下一步将不断提升农村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强化对费用的有效控制,从根本上更好地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相应任务,作出我们卫健系统的贡献。
关于应急救助——
统筹好应急救灾的全链条各方面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慎欣提问:在灾害发生时和发生后,政府有关部门是如何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应急救助,妥善安置灾民,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
江苏省应急管理厅厅长陈忠伟回答说,应急管理厅是机构改革之后新组建的部门,两年多以来,我们感受到必须做好灾前的各项工作,统筹好应急救灾的全链条各方面:
第一个阶段叫备战阶段“四个备”,一是备好预案,二是物资的准备,三是队伍的准备,四是协同的准备,要和相关部门会商联动。
第二个阶段是要临战阶段,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可以预测的,我们预测到灾害即将来临的时候要做两件事情,一个叫应急避险,比如说去年的利奇马台风,今年我们都能提前预计到哪个地区会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我们可以提前让人员转移规避风险。第二是前置救援力量和物资,提前把救援力量和物资放到重点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
第三个阶段就是实战阶段,灾害发生以后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要及时启动救灾预案,今年我们首次启动了防灾救灾的四级应急预案;二是要发放救援的物资,从今年防汛的情况来看,比预案的速度还稍快一些,“比如说上一周淮安、盱眙的蓄洪区要撤1万多人,我们第一时间派了一个救灾的工作组带着物资到了盱眙,群众一转移到安置点立即就得到了救灾和救助。”
灾情基本稳定以后,要精准持续地开展救灾活动。应急厅职责范围之内,要救助六类,应急救助、住房倒塌住房维修、冬春生活困难、旱灾、住房重建,以及死亡人员家属的抚慰工作。应急部门在及时发放救灾资金,帮助救灾的基础上,我们还配合住建和自然资源部门开展灾后的重建、生产秩序的恢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摄影:曹伟 于同化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