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社交话题离不开热播剧《三十而已》,其实不少人并未完整追剧,只是在微博刷了视频和热搜,就能轻松应对社交。在“倍速播放”之后,一味追求“爽文”的快食时代,“微博追剧”开始流行——在微博释放剧中“名场面”短视频,观众追看后也能大致掌握剧情走向。今天的上海电视节评委见面会上,著名电视剧导演郑晓龙就坦言,不理解倍速看剧和微博追剧的流行。
“我在微博上成了《三十而已》十级学者”
无论是打开社交网络,还是日常聚会,聊及最近的热播剧《三十而已》,很多人都能顺着聊上几句,其中不少人根本没有追过剧,只是在网上看了剧中“名场面”视频和热搜而已。
记者发现,只要关注一些电视剧博主或娱乐视频大V,你就能看到热门电视剧的最新剧情,比如《三十而已》有哪些“名场面”,今天的剧情高潮是什么,后续剧情会如何发展等,几乎都能了如指掌。
比如在搜索栏目输入《三十而已》里的主角“顾佳”,就能悉数出现她的各种“名场面”视频,包括“顾佳和太太圈决裂”,“顾佳偷看许幻山手机”,“顾佳发现许幻山出轨”,“顾佳手撕小三”,“顾佳扇林有有耳光”等。如果再输入剧中顾佳的丈夫“许幻山”,就会关联出:“许幻山没有心”、“许幻山反对顾佳搞事业”、“许幻山改手机密码”、“许幻山出轨”、“许幻山开始嫌弃顾佳”、“许幻山时间管理大师”等,这一组组热搜词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丈夫从动摇到彻底出轨,一个妻子从发现到闹翻的全过程。
所以说,即使没看过这部剧的人,也能凭借微博热搜词和视频动图追完整个剧。再结合网友们的分析和剧透,每个人都能分分钟成为《三十而已》的“十级学者”。
一期综艺可拆分出数个“纯享版”
除了电视剧的微博短视频营销在帮观众“节省”时间,各大视频网站的综艺节目也在细分。记者看到,比如最近热播的几个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创造营》《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等,一周一般更新一期,每期的时长一般都在2小时以上,确实令人崩溃!
而仔细看它这2小时时长的内容,就会发现其结构一般是:“演出+花絮+采访”,上面这三个节目都是选秀节目,一期也就五六个演出,精华部分加起来不过半小时左右,但节目也充分“注水”,每组演出前会加上排练花絮和人员采访介绍、冠名品牌广告等内容来撑进度条。
显而易见,很多观众只有耐心看“演出”部分,于是视频播出平台一般也会贴心推出“脱水版”、“纯享版”,把每个演出单独剪辑出来,大约5分钟左右,一期2小时的节目最后可以“脱水”成五六个短视频。
同样的,这些综艺节目为了宣传效果,也会将这些短视频通过娱乐大V等传播到社交网络。也就是说,如果单纯追求“爽”,综艺节目也一样可以微博追。
也有“十分钟看完一部电影”
在这个速食时代,“短平快”地看电视剧和综艺肯定并非个例,甚至连看电影也可以。
记者常常看到,有电影博主为了吸引人气和涨粉,在热门电影上映后,就推出“10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短视频,截取电影中对剧情有承上启下的一些重要场面,再配上解说词,把电影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一遍。不少网友看完后表示不需要再进电影院了。
记者在采访中曾经问过一位导演,他对此现象表示担忧,认为这相当于“直给”,“就是简单地给观众’喂饭’,’来,张嘴,给’,就这样!毫无美感。”这不仅对观众不尊重,也是对电影艺术的损害。影视剧魅力的体现,一定不是简单的剧情梗概或剧情大纲。
从“倍速播放”到“微博追剧”,效率更高了
此前几年,市场上的电视剧动辄就50集,甚至70集,必然带来内容注水、情节拖沓的弊端,这一现象当时推动视频网站推出标配的“倍速播放”功能。
所谓“倍速”是指能改变播放的速率。通常一集剧40多分钟,你如果用二倍速播放,只需20多分钟看完,时长大大缩短。比起拖进度条跳着放,倍速播放并不会遗漏掉重要情节,所以它成为大家检验剧集好坏的重要手段,假如故事、人物、对白引不起兴趣,观众快速浏览一集就可以果断弃剧。
那些曾被“倍速播放”的电视剧,有周迅主演的《如懿传》87集,孙俪主演的《甄嬛传》76集,胡歌主演的《琅琊榜》54集,杨幂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58集,《小欢喜》《长安十二时辰》都为49集,《陈情令》50集。这些作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注水现象,只是观众容忍度有所不同,好剧注水也就忍了,让人郁闷的烂剧注水,体验不好另说,浪费时间真让人后悔莫及。
另外,“倍速播放”的流行,一定程度上也倒逼出一批剧情精悍、节奏自洽的短剧集。今年12集或者30集以内电视剧就不断出现。
而现在流行的“微博追剧、追综艺”则是另一种,一般来说,一集剧情中大概会设置几个高潮场景,或者所谓“名场面”,这些被剪辑出来,大约4分钟左右,或者做预告,或者做推广,都能让观众轻松掌握剧集的实时内容。我们常常可以在微博的“超话榜”、“好友搜”、“热门话题”、电视剧官博,剧集的官微、“微博超话社区”以及主演们各自的微博中看到它们。所以综合电视剧的图片海报、“名场面”短视频等各种衍生素材,其实观众看这么多也就够了!
总体来看,“微博追剧”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相似,都是借剧中“名场面”、“热CP”等爆点、趣点、爽点来为剧集“导流”,发酵热度。另一方面来说,剧方也从微博讨论中快速掌握年轻观众的“嗨点”,明确剧集的宣传方向和侧重点,从而使剧集热度能够获得持续化、最大化的发酵。
所以说,“倍速播放”的话,一集仍要费时20分钟,而“微博追剧”可能一集只需10分钟,所以微博追剧的效率比倍速追剧的效率还要高。
【多说一句】
“每一帧都优质”才是最好的营销
因为倍速播放和微博追剧的流行,郑晓龙导演才在上海电视节上直言:“那你何必看它呢?看看剧情大纲不就行了?” 编剧李潇则认为,长短视频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应把两者对立,而应思考如何互相良性地利用。在“倍速播放”“微博追剧”的追剧模式背后,引出来的话题必然是:到底是剧集质量不行?还是营销手段太高明?还是观众太急了?
从今年的《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隐秘的生活》《三叉戟》等剧集来看,不再超长剧情,豆瓣口碑分也不低,社会关注和讨论度都很高,整体质量算不错。而营销手段方面,以《三十而已》为例,微博曝光的那些短视频一般都“爽”字当前,直击网友“嗨点”。在高强度、移动化、碎片化的速食时代,年轻人不喜欢等待,“快、精、趣”的追剧模式是从他们的生活模式中衍生出来的——总想提前看到剧情内容,总想看到最燃的部分。近期《乘风破浪的姐姐》《青春有你》《这就是街舞2》等节目效果,也在证明这一点,只有“最燃”“最炸”的舞台或歌曲,才能“震翻”评委,收获高票数而晋级。可见,快节奏、玛丽爽,可以满足碎片化时代的新观众。
同时,这也说明,影视剧市场正在从供方市场转变为需方市场。剧方不再拥有绝对强势的地位,反而是观众获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他们正在以用户行为倒逼内容生产做出改变。越来越便捷的技术手段,以及越来越丰富的观看行为,都让迅速获取只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成为了可能。
当然也有人悲观预测,影视剧的艺术属性正在消解,商品属性在增加。观众看剧不图思想价值,只图下饭一乐。甚至有人担心,观众习惯了高倍速或微博追剧后,很难再回到正常播放状况。其实这倒不必,如今内容海量,也让用户的时间变得珍贵,好作品的好评从来不会迟到,差作品的差评也绝不会缺席。“每一帧都优质”的内容才是最好的营销,倍速播放与微博追剧会随时发生,但符合艺术规律的好剧,并不会被淹没,比如刚热播过的《隐秘的生活》,只有12集,细节、彩蛋优质到让很多观众拿出了“放大镜”,甚至想0.5倍速观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