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5周年纪念日,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35周年纪念日。今日上午顶着烈日,幸存者葛道荣和马庭宝来到纪念馆参加了升国旗、撞响和平大钟仪式。受疫情影响,没法来到南京参加纪念活动的海外友人也通过视频发来祝福以及爱好和平的心声。
上午8时,纪念馆公祭广场上气氛庄严,举行升国旗仪式,中方人员唱国歌,南京紫金草国际和平学校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5名嘉宾代表敲响35下和平钟,为展览揭幕,35响钟声象征着纪念馆走过的35个春秋。
回顾展见证纪念馆走过35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建成开放。30多年来,纪念馆已建设发展成为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从2014年12月13日起,纪念馆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举办地。建馆35年来,共接待观众上亿人次,尤其是免费开放以后,观众人数迅速增长。2014年国家公祭仪式在馆举行后,每年参观人数800万左右。
纪念馆内,现存3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同时开设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3个基本陈列,展示了南京大屠杀、日军“慰安妇”制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类文物、262部影像资料等。
今天《应声立 循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35 周年回顾展(1985.8.15-2020.8.15)》在纪念馆3号临展厅开展,展出了许多珍贵照片和资料。建馆以来,为收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重要物证和书证,纪念馆通过挖掘、保护、主动征集、接受捐赠等方式获得藏品史料4万多件。比如石美瑜法官保存的国防部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底稿、声援东史郎的书信等,参观者有许多人见证了这35年来的点滴,这些图片也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亲历者说——
纪念馆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
在展览现场,一位白发老人边观看展览边和周边的参观者讲述着当时的一些故事,据了解,这位87岁老人就是纪念馆原副馆长段月萍,也是1984年筹建纪念馆时的小组成员。段奶奶在展板上看到自己1984年和其他编史组成员的合影,感慨道:“35年经过几代纪念馆人接续努力,纪念馆变化很大,愿我们共同建设的这个纪念馆越来越好。”她说,纪念馆从建馆起就不是孤立的事,而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希望一代代年轻人把历史真相维护好、传承好。
我们所在的时间节点,既是一个历史段落,亦是新的历史开端
“35年前的今天,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从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有了物理空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多年来,纪念馆始终致力于历史研究教育、传播历史真相,已成为一流的国际场馆。“我们所在的时间节点,既是一个历史段落,亦是新的历史开端。”张建军表示。
幸存者马庭宝
希望大家正视历史事实,来纪念馆走走看看
93岁的幸存者葛道荣回忆说,侵华日军攻进南京城时,他跟着家人逃到了金陵女子大学难民区。葛道荣回忆道,12月中旬的一天,他带着2岁的弟弟和5岁的妹妹躲在一间教室里,日军破门而入,他的右腿被刺了一刀,还被打得眼冒金星,没等完全清醒过来日军就扬长而去了,后来套裤和右腿的伤口连着冻到了一起,“疼到心里面”。他还记得,“纪念馆还没开馆,我就来了。原来这里就是万人坑。筹备组登报跟我们联系,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马庭宝的父亲、舅公和二姑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被侵华日军押上卡车,再没有回来。他说作为南京人,他是看着纪念馆一点点发展壮大的。“纪念馆对我们这些幸存者非常关心,每年逢年过节,都会送物品来慰问我们。我希望我们的后代都要牢记这段历史,都来纪念馆看看。”同时,他也希望那些否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能正视历史事实,来纪念馆走走看看。
自豪有一流的展馆,这是为我们30万亡灵扬眉吐气
1983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编史组成立,并先后召开了七次编史专题会议。一张编史组成员在南京东郊宾馆的合影把孙宅巍老人的回忆拉回1984年11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孙宅巍告诉记者,“数被屠杀的遇难同胞的尸体,数了三十多年。任何一个日本右翼不敢跟我辩论,我能讲出30万这个数字怎么来的,颠扑不破,戳穿他们的谎言。”孙老还记得,“当时我们缺少资料,我和爱人一起坐档案馆,带几个馒头就开水,耗费一两年时间收集资料。每年来开会和参加纪念活动,见证了这个馆的35年来的发展历程,我见过国际上一些受战争灾害的博物馆,我们跟他们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是一流的现代化展馆,我感到很自豪,这是为我们30万亡灵扬眉吐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摄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