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复工后首部国产大片《八佰》今天上映了,该片讲述了“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故事。经过一周点映,口碑与票房齐飞,无论是片中聚焦的小人物,还是诗意浪漫的画面,都深得观众的心。
那么来看看《八佰》的导演管虎、摄影指导曹郁和美术指导林木是怎么说的吧?
希望近似纪录片,又有诗意
记者:《八佰》的拍摄有没有达到你百分之百的预想?
管虎:一般来讲,拍电影拍之前设想一遍,完成以后是另一个。而《八佰》的完成度挺高,工业化生产,精耕细作,在我履历里面算是最早设想那个基本上完成的是那样。
记者:这一次跟曹郁老师的合作如何?
管虎:帮助巨大,现场曹老师的这种帮助是支撑,肩膀搭着肩膀往上走。作为摄影,曹老师有特殊性,他是一个情感极浓的人,特别充沛,对这个电影帮助是情感性的,使人物、故事、整体氛围充满了情感,也算是惊喜吧。
记者:我们说说影片的风格。
管虎:这次我们像电影学院刚毕业的学生,“笨笨的”去拍一个电影。尽量做到拙朴感强,手段感降下来,才能逼真地带领观众进入到那个环境里去,希望近似纪录片,又有一部分诗意的东西在里面。
《八佰》是诗,讲黑暗与光明
记者:《八佰》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曹郁:我觉得《八佰》,第一,是一个史诗,我很喜欢史诗类的题材。第二,给了现在中国人需要看到的一个电影,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它不是讲这4天里到底怎么打仗的故事,而写的是人心。所以我特别感兴趣这个题材,本身我是一个暖调性的人物。
记者:您觉得《八佰》是诗,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曹郁:我有一个习惯,如果拍特别重要的电影,我都会给导演写一个“摄影阐述”,在这个里面我觉得《八佰》首先是一首诗,而不是一段新闻纪录片,不是我们假装的拷贝一个30年代的新闻纪录片。
为什么我说是诗,我觉得讲的内容黑暗与光明,对于摄影师来说,南岸就是光明,北岸是黑暗;南岸就是生,北岸就是死。那我觉得必须诗意化,诗意的光影去表达这个主题,才能够涵盖人文色彩,否则的话仅仅是做到第一步,只是做到真实,而没有做到提纯,我是希望既真实又有提纯的作用,所以在我看来必须能达到一定的诗意效果才可以。
我认为《八佰》是一个诗,一个关于人性的诗,敢于希望。我觉得诗是不受时间限制的,而正因为它是一个诗,它是主观化的,不是简单拷贝一个历史新闻照片的质感。我觉得永恒的这点很重要。我觉得像毕加索也好,或者像蒙克、霍普这些画家,他们在传达人性的时候,是不受年代限制的,就是他画出来你就觉得已经很棒了,他并不是说我只有在1890年,或者1910年可以接受,到现在我觉得这个东西已经很过了,你现在看蒙克的话依然觉得特别棒,那我希望有这种永恒的质感。
记者:最终冲桥那段是如何拍摄的?
曹郁: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拍出一个精神感,所以有一个光线的写意感觉,我们用了很多照明弹,这个照明弹不仅仅是因为很难模拟,是因为这种闪烁,包括烟雾会让人有一种命运的感觉,或者精神感,这个是这个段落里面最核心的部分。
围绕这个照明弹,当然我们做了很多的测试,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光,主要是产生一种对比,南岸很辉煌,一贯的非常辉光,也很明亮的感觉,北岸是非常暗淡。如果你跑到南岸去,你就有生命,就能够生存下来,就是生与死的区别。翻译到摄影上可能就是光与阴影,这个是用摄影的语言来阐述导演的想法。这场戏本身我是特别看重的,因为我觉得是全篇视觉性的高潮点,虽然我们中间有很多场面性的东西,也有很多很多战斗场面都很精彩,各种各种写意性的画面很多,但这场是最要紧的,因为是点出全篇的主旨来。
我也很感谢管虎来找我拍这个电影,表达我所有的情感,用光与影,用很抽象的焦距和光圈的关系,摄影机的速度,记录的这些比特数来表达这种情感,这个是我觉得很幸福的一件事,尤其是在跑桥这块体现出来虽然很累,拍了快七个月了,但是我觉得没有什么疲倦的感觉,一直到现在,马上就要结束了,我觉得有一种很眷恋的心情,我非常舍不得的感觉。
“海量资料把我们每个人的硬盘都塞满”
记者:讲一讲您准备工作的一些细节吧。
林木:我们最大程度地还原三十年代的那个状况,所以开始大量的考证,虽然网上关于这个四行仓库的这个事儿的记载有很多,但是有价值的图片信息,包括跟它相关的这些资料,并不算多,尤其是对于我们一个要去还原它的这个需求来说,可以说是太少了。
美术组很早就在各种网站尽量去挖掘当年到底四行仓库周边是一个什么样子?可以说那个时候找的资料可以海量来形容,我们每个人的硬盘里都存满了,那个时候手机里,包括业余时间,随便哪里有个什么信息,或者是跟30年代相关的,跟上海相关的,跟淞沪抗战有关的一切,环境啊,人物状态啊,那个时候的生态啊等等,大家都会记录下来。所以可以说在这个考证和资料的准备上,还是蛮充分。
林木:然后那个时候也去我们选定的外景地做了一些规划,去探讨怎么来利用最科学吧,因为其实有效的这个面积并不大,我们还必须要搭建出南北两岸足够的空间来为这个电影服务。所以整体的这个沙盘花了一段时间,重新做沙盘之前,我让美术组先在电脑里三维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然后在这个虚拟的场景基础上,做了一个场景的预览,还模拟了一些镜头感,然后配上了音乐,史诗感的音乐。当时那个预览做完,我们做完自己也被感染到了,因为如果能够实现,真的把这个事件还原出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而且确实会挺震撼的。
属于在创作过程中,自己都自然而然地会被吸引进去,而不是说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所以这确实是,我觉得是这个故事对我们所有主创来说,这是它最大的一个魅力吧,它能把我们吸引住,能够去为它这个事情去有热情去创作,而不简单的是一份工作。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体会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