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之外,一起看《新华日报》中的“八佰”
2020-08-23 22:59:52

交汇点讯  这个周末,新上映的电影《八佰》引起了巨大轰动。据猫眼专业版8月23日的数据显示,《八佰》累计票房已经突破6亿元,用时1天15小时。记者梳理发现,自1938年创刊以来,《新华日报》曾数次报道电影中的“八百壮士”。

电影《八佰》的创作来源,是1937年“八百壮士守四行”的故事。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陆续攻占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企图切断中国军队的后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10月26日,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受命率官兵420余人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于10月27日凌晨进驻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为了迷惑敌人,四行守军对外称800人。10月27日清晨,日军发现四行仓库内仍有中国守军,立刻发动进攻,受到壮士们的猛烈阻击。10月28日晚,谢晋元向官兵传达了“死守四行仓库,与最后阵地共存亡”的命令。谢晋元率部在弹丸之地与穷凶极恶的日军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疯狂进攻,毙伤日军200余人,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一曲抗击侵略的壮丽凯歌,史称“八百壮士守四行”。

在上海四行仓库奋战的中国守军壮士。新华社发

1938年,由阳翰笙编剧、应云卫执导、袁牧之和陈波儿主演的《八百壮士》,第一次以电影的形式,将“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搬上银幕。当年出版的《新华日报》,即刊登了这部电影的海报。

1938年8月13日发行的《新华日报》刊登电影广告。

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将士们,后来怎么样了?

1938年9月11日《新华日报》刊登通讯稿件《英勇斗争的八百壮士》。

退入租界遭软禁

就在“八百壮士”不舍昼夜地准备与敌人长时间殊死血战时,10月30日,统帅部命令孤军停止战斗,退入租界。壮士们退入租界时,“万国商团”司令马飞少校立即要求谢晋元下令,将武器交由工部局保管。武器缴了出去,英军将孤军押上车辆,送至胶州路羁留。

壮士们被安置在胶州公园的一块坎坷不平、杂草丛生的旷地上,租界工部局临时搭起了帐篷,算作孤军营房。四周以铁丝网围困,租界工部局派了“万国商团”的白俄兵看守,上海市民称此为“孤军营”。

“但他们不但没有归队,反被租界当局羁押在胶州公园——就是曾经一度收容过日寇逃兵的胶州公园!现在已逾九个月了。”(《新华日报》1938年9月11日)

坚持抗争不屈服

在孤军营,壮士们依然坚持训练,每天上操、学习,生活井井有条。孤军宁死不屈的斗争多次引起租界当局恼怒。

1938年8月,租界工部局曾试图用“将官佐与士兵分开”的办法,瓦解孤军的抗争。8月12日晚,白俄队包围了孤军营,双方相持到次日0点以后,马飞命令白俄兵百余人冲入营内,将谢晋元以下至连排长共16名官佐强行押入救护车内,驶往南京路黄浦滩路口的中央银行大楼三楼俄国队第二司令部软禁。在斗争中,将士们受伤惨重,甚至有人当场牺牲。面对帝国主义者的进一步欺压,谢晋元按先前布置的预案,当即下令全体官兵绝食抗议。16名官佐自13日晨开始绝食,表示“宁愿饿死,也决不屈服”。

“孤军长官与士兵被隔绝后,全体士兵仍继续绝食,且精神倍加奋发。”(《新华日报》1938年9月11日)

1938年8月13日发行的《新华日报》在第一时间报道了“八百壮士”绝食斗争的消息。

“按去年今日为参与沪战八十八师开抵上海之日期,壮士等今日已开始绝食,以示抗议,并要求租界当局予一圆满之答复……”(《新华日报》1938年8月13日)

孤军绝食斗争的消息被报纸刊登后,全国各地的民众无不义愤填膺,个个咬牙切齿、痛恨帝国主义者的残暴行为。而“八百壮士”的斗争精神,则成为当时鼓舞全国民心士气的力量。

1938年8月13日发行的《新华日报》刊登题为《纪念“八一三”一周年》的社论。

在1938年8月13日发行的《新华日报》中,题为《纪念“八一三”一周年》的社论写道:

“当今天我们纪念‘八一三’的时候,谨向上海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将士致最敬礼!谨向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致最敬礼!他们今天还被羁留在沪公共租界,而失去了参加保卫祖国的自由,但他们却一刻未忘记保卫祖国的责任……我们仅向羁留在沪坚持奋斗的八百壮士致以慰问之意!”

斗争到最后一刻

在孤军营,谢晋元率领着壮士们日复一日地坚持斗争。

1941年4月,汪伪政府收买了孤军营中的4个叛兵,将谢晋元刺死。牺牲时,谢晋元正在带领士兵操练,那时,他年仅36岁。

“孤军营团长谢晋元,二十四日晨突被刺殒命,谢氏于二十四日晨四时,循例召集全体士兵举行训话,训话甫举,突发现刺客四名,以刺刀向谢团长猛戳,谢未及防备,竟中要害殒命,团附上官次标(注:应为“上官志标”的误录),意图营救,亦遭所伤,四凶手当即被捕解送捕房……”(《新华日报》1941年4月26日)

谢晋元牺牲了,但“八百壮士”的精神不朽。

是什么力量鼓舞着这样一支英勇的队伍?

谢晋元本人的话,就是最好的答复:

“余敬向全国同胞进一言,余与余之部下,不论任何时机,任何环境,俱不惜为国家民族及中华民国军人人格之尊严而牺牲搏斗,头可断,血可流,绝不做任何帝国主义者之顺民,此可告慰我同胞同志者,深望全国同胞共勉之!”(《新华日报》1938年9月11日)

交汇点记者 李璞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