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七夕“情人节”原本是个“女人节”
来源:紫牛新闻
2020-08-25 18:02:11

又是一年七夕时。提到七夕,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牛郎织女的神话,想到“两情若是久长时”的词章。在许多人的眼中,七夕就是中国版本的情人节,是为爱情而设的节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梁博宇告诉记者,其实,很多传统节日在流传过程中,都不免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一些旧的习俗也随之消失。而七夕在最初并不是什么“情人节”,更像是古代的“女人节”。

图源  视觉中国

梁博宇博士介绍,七夕节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说为西汉人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一书中,就明确记载了这一节日的习俗:“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穿七孔针”,也就是将一根线从七根针的针孔中依次穿过,是很有挑战性的操作。而在古代,“男耕女织”是最基本的劳动分工。女性在七夕当天秀出一手针线活,既能展示自己的才艺,又表达了对高超技术的向往。

七夕穿针的风俗逐渐发展,就变成了“乞巧”的传统。女性的活动也不再仅限于穿针,而是包含了制作小物件、烹制精细食品等多种元素。但七夕的“女人节”属性,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变化。南北朝时期顾野王的《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可见,此时的七夕还和爱情没有什么关系。七夕的‘情人节’属性,是七夕节日风俗和牛郎织女传说融合的结果。” 梁博宇博士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很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的诗句。东汉人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古诗十九首》中更是有一首《迢迢牵牛星》,生动地描述了牵牛、织女的相思之情。这些传说慢慢演变、丰富,就成为了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感人故事。

到了唐代,七夕已经成为了兼具女性乞巧和歌唱爱情两种意义的节日,梁博宇博士向记者介绍,而歌唱爱情这一意义的重要性日渐提升,或许与唐人的思维日趋活跃、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有关。林杰的《乞巧》是较能体现七夕节俗融合的诗作:“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则单纯地强调了七夕的爱情意味:“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到了宋代,文人墨客们就更加对七夕背后的爱情故事心向往之,“乞巧”的古老传统反而退居次席了。词人秦观的一首《鹊桥仙》,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更是成为了写七夕的千古绝唱。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男女权利的平等,社会对女性纺织手艺的要求不再那么突出,‘乞巧’也就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民间文化,只在部分地区依然流行。而西方‘情人节’传入中国后,七夕的爱情属性也随之更加突出,迎合了当代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心理。七夕成为中国版本的‘情人节’,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梁博宇博士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碧莹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