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史料已经散佚,许多史实已无从考证。然而,中国人对秦朝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皇帝”——秦始皇总是充满着好奇。秦汉史专家、史学界“福尔摩斯”李开元教授在历史推理畅销作品《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插图增订版)》(以下简称《秦谜》)中,基于田野调查、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破解“千古一帝”秦始皇从生到死的谜团,重返列国角逐的激荡时代,细数秦国崛起的纷纭史事。
《秦谜》完美结合了史学考证思维与侦探小说趣味,自首次出版以来已畅销十年,再版多次,并被翻译成泰文、韩文风靡海外。此次再版,李开元教授又增订了近万字对《史记》中秦始皇形象的解析内容,同时还补充了百余张精美插图,涵盖历史遗迹、出土文物、出土文献等图像,以期与读者一起重返历史现场。
历史推理,环环相扣,解开疑云重重的史事真相
《秦谜》不是常规的历史著作,而是以极具独创性的、大胆的“历史推理”形式写成。
李开元教授以刑侦探案的方式,逐层探问众人好奇的,围绕秦始皇的重重谜团,诸如“吕不韦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父亲?”“临危受命、平定嫪毐之乱的昌平君为何在历史上被抹除姓名?”“秦始皇的皇后是否存在?”“秦始皇为何宠爱胡亥胜过公子扶苏?”“秦始皇多忌的性格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焚书坑儒坑的真的是‘儒生’吗? ”“谁是抹黑秦始皇的幕后推手?”等,一点点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对秦始皇及其周围的人物身世、背景、立场、政治活动和秦代宫廷政治网络做了全面的勾勒,从而让如谜的秦朝历史,有趣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元至正中吴刊本诅楚文拓片-郭沫若《石鼓文研究 诅楚文考释》
胡亥墓-李开元摄
当年留学日本的经历,让李开元深受日本东洋史学界细致严谨、从小处着眼的考证方法影响。基于匠人精神的历史考证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秦谜》抛开历代有关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评论,专注于探明秦始皇身前身后相关如谜般的史事,从出土文物、简帛的记载等细微处入手,抽丝剥茧般探明了秦国宫廷中的楚系外戚诸多人物,尤其是长期被湮没的末代楚王熊启的生平始末,将战国后期秦楚两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出来。
秦汉史专家化身历史侦探,让历史学从象牙塔走向公众
李开元教授是秦汉史专家。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后获东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受业于秦汉魏晋史名家田余庆、日本的东洋史学者尾形勇和西嶋定生,现任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此外,他还著有《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楚亡:从项羽到韩信》等作品。
楚王熊悍鼎
阿房宫云纹瓦当拓片
深厚的专业素养下,充满活跃的思想和热忱的人文情怀。他认为历史是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学科,讲史料的可信度和解释的合理度,也要有以人为本的历史叙事。因此他一直倡导研究与叙事并重、文史哲贯通的风格。长期致力于书写历史,在写作历史这件事上,李开元教授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也有开放的态度。身兼历史学家与推理小说爱好者的他,敏锐注意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历史研究,特别是其中的历史考证,与侦探破案类似,都是基于形式逻辑的推理,其思路和论证方式,也与理工科相通。”大胆地用侦探破案的风格写作《秦谜》,开创了用推理的形式写历史的的体裁,称之为历史推理。
《秦谜》熟练运用侦探小说里常用的揣测作案动机、排除法等刑侦方法,活泼紧张、趣味盎然的推理形式之下,基于文物、出土文献与历史记载对勘、实地考察等历史研究专业素养,重构了秦始皇时代各外戚集团斗争的历史以及深受其影响的秦统一帝国的政策。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从未被发现的秦始皇形象,又破解了有关秦始皇的千古学术公案,历史侦探的名号,当之无愧。
科学性与人文性在本书中完美结合到一起,“《秦谜》的叙事,追求真与美的结合,其中的种种推测,根植于多面的想象力,在深处与艺术相连。”正如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复生先生所言,“李开元的书为什么受到欢迎?在他出色的语言表现背后,蕴藏着多年学术研究的深厚功底,更有打破常规的开拓情怀,所以能够再叙历史,营造一个古今交汇,鲜活生动的新世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