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 芭蕉叶上潇潇雨
来源:扬子晚报
2020-08-28 10:02:00

在花木栽植都讲究特有意境的苏州古典园林里,时常会见到芭蕉那幽绿的身影,可以说,长夏的苏州园林里,碧叶垂荫的芭蕉是营造一方绿天的不可或缺的主角。假山畔湖石边、轩窗外幽阶旁、长廊侧粉墙阴,只消有数丛芭蕉伫立,便觉绿意盈盈,幽凉顿生,让人多出许多流连之意。

“一日之计种蕉,一年之计种竹”,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说过,在江南造园,绿植中成效最速的便要数芭蕉、竹子和书带草了,这三种皆是雅品,非俗类,能入画、进诗,可以说是快速造园的法宝。毕竟雕梁易构,古木难成,造园之初地基上如没有参天古树、老干虬枝,那么叠山理水之余,芭蕉翠竹所营造的清幽境界则可以避免树小墙新的尴尬,让一处处园林小景含烟凝翠摇曳生姿如元人小品。在江南,无论新旧,没有哪一处园林少得了芭蕉翠竹。李笠翁《闲情偶寄》中亦云:“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而“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画图,且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寥寥数语,即令人对芭蕉起了向往。确实,诸如蕉荫消夏图、芭蕉仕女图之类古画里的高士美人,有了芭蕉的衬映,画面即平添几分林下之风和笔底诗意,愈显其高逸或是柔美。

园林里的芭蕉似乎无处不宜,但不知你留意过没有,芭蕉的种植自有其章法。苏州的私家园林大多是园宅一体的,即使于庭院深深的住宅部分,种植芭蕉也不是随意安排,古诗词里“中庭日淡芭蕉卷”的景色其实并不怎么多见。诗人车前子在沧浪亭透过环山廊内的贝叶门看到内里芭蕉曾发过有趣的感慨:芭蕉如妾室,要偏于一侧才有姿态。虽令人莞尔,却是一个精妙的譬喻!蕉宜墙阴,切莫当风,否则东风过处破扇支离,又如何舒卷自如?所以很少见到芭蕉矗立中庭,莫如粉墙漏窗下数本层叠,绿染苔痕;书斋琴室外一丛挺立,翠销茶烟。

留园鹤所的芭蕉

张潮有言:“种蕉可以邀雨”,雨打芭蕉的情致从古至今令多少幽人心驰神往。如果你能在夏日的雨天来到苏州园林,又恰逢游人稀少,哪怕只是消磨浮生半日,也可算是一种清福了。你不光可以走在四面荷风里看飞珠溅玉,更可以立于一隅蕉窗下听击缶鸣榔,动静两相宜。耦园有一联甚好:“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芭蕉的碧叶在雨中油润滴翠,可观可赏,静听叶上的雨声,又与淅沥空阶声响互答,真能令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

少年时曾读过苏轼的一首禅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心有所会却如哑子吃蜜,只一笑置之。后来无意中看到沈周的《听蕉记》:“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这一段文字不正是对苏轼琴诗的最好诠释吗?乃知邂逅相遇,亦读书之乐也。

网师园的雨中芭蕉

今年七月中一个雨天的午后,网师园内游人寥寥,我几乎在园子里的每一处芭蕉前盘桓许久,只为贪看雨中那绿润逼人的身影,静听蕉叶上的点点雨声。五峰书屋后的湖石边,殿春簃书房的花窗外,露华馆的粉墙阴,那些芭蕉,有的高大成丛,有的一枝独秀,有的秀挺有的繁密,有的恣意有的矜持,但无一不令人洗心悦目。雨势忽大忽小,听着那些阔大叶片上忽急忽缓的雨声,想到沈周文中所形容之“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不禁莞尔。雨中忽闻鸟声清越,数声啼鸟怨年华,令人如在梦中,真个是“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了。

关于作者

素纸 本名顾卉,自由撰稿人。喜爱花草、诗词和古雅的闲情生活。著有散文集《几回花下坐饮茶》。

(原创专栏,请勿转载。图片为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