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心目中,开咖啡店和开餐饮店不同,它往往寄托着店主的梦想和情怀。然而,开咖啡店只靠“情怀”就够了吗?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小哥”贺子秋的经历或许可以给创业者们提个醒:有梦想是好的,但实打实赚钱,可不是那么容易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小哥”的梦想:
把最好的东西,给不曾抛弃自己的人
《以家人之名》中,小哥贺子秋(张新成饰)的人生让不少网友直呼“心疼”“催泪”。在他还没出生时,父母就离婚了,单亲妈妈很艰辛地抚养他。七八岁时,亲妈又因为不得已的苦衷“抛弃”了他。善良的面馆老板李爸收养了他,把他当亲儿子待。
在李爸和妹妹李尖尖(谭松韵饰)那里,“小哥”子秋得到了家庭的温暖。他长大后的梦想,就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不曾抛弃自己的人”。因为妹妹特别喜欢吃甜品,他在留学英国时,边打工,边学会了做各种甜品。回到厦门老家后,他给妹妹开了家咖啡店,边卖咖啡边卖甜品。但无奈的是,生意惨淡,以至于他还要到酒店打工,补贴这家寄托了自己情怀的店。
“小哥”的店,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在剧中,已经点出了以下原因:1.店开在了他和妹妹读过的中学的旁边,而中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2.“小哥”追求品质,做咖啡和甜品用的原料,都是最好的。这就导致成本过高,价格偏贵。比如一杯冰美式咖啡,卖到42元。此外,还有网友点出:“小哥”的店太大了,有两层!没必要开这么大啊,房租不都是成本吗?
南京咖啡从业者:
“情怀”要有,但选址、面积也很重要
做咖啡只靠“情怀”够吗?“小哥”的咖啡店折射出什么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南京一些咖啡店的从业者,以及咖啡消费者。
南京咖啡爱好者戚女士表示,自己看过《以家人之名》,感觉“小哥”的店不仅仅是个赚钱谋生的手段,对他也有“治愈”的作用。“或许,生意不好,也是剧情需要,不一定真实。”不过,戚女士也介绍,她喝了大约十年咖啡了,在现实中也的确碰到过类似的“败局”——“一个朋友家的咖啡店,选址不成功,定价也比周围高,几年客流都上不去,最后关门了。”
在南京金融城附近开咖啡店的赵女士表示,她也看了这段剧情,并且跟员工探讨交流过。她认为,“小哥”的店,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可以给咖啡创业者提个醒:1.咖啡店的地段真的非常重要,因为这决定了客流量。“比如可以靠写字楼,但不宜靠中学,中学生的消费能力可能不够。” 2.“小哥”的店面积确实偏大了,会导致各种成本都过高。“其实可以先小面积经营,经营好了再扩张。”
此外,赵女士认为,相对而言,南京纯喝咖啡的消费文化,可能还是比上海逊色些。所以,她建议,写字楼附近的咖啡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搭配简餐。
做咖啡,“情怀”重要吗?有5年咖啡从业经历的“猿”(网名)则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客人想喝咖啡,我做一杯TA喜欢的咖啡。‘情怀’要有,但光靠‘情怀’还不够。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技术和积累。”而刚入行咖啡业、自称“小白”的张小姐则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她认为,不管哪一行,最重要的是热爱和责任心。
“猿”介绍,一杯冰美式卖到42元,这种情况在南京有,但不多。“定价的关键还是看品质。如果用的是‘瑰夏’(Geisha)这样的咖啡豆,那有可能卖到42元甚至更高。”
“猿”提到,其实业内也会有个参考标准,对标的就是星巴克等商业店的售价。如果售价比它们高,那一定是要有“独门绝技”的。
提到经营面积的因素,“猿”介绍,据他了解,南京的咖啡店的面积有大有小,但他比较乐意逛小店、有风格的店。“大店也可以。但如果经常去大店喝,因为大店可能有场地费,加到每一杯咖啡上,就会贵一些。”
剧情还在发展,祝愿“小哥”的店越来越好。也祝愿年轻的创业者们能处理好梦想与现实的关系,找到平衡点,赚到真金白银。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