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羽
萧衍修陵的麒麟
自江宁路南走,就要来到雨花门之时,在路的西侧,有一东西走向的街巷,唤做老虎头。附近便有周处读书台与光宅寺,而光宅寺的门牌号仍旧是老虎头44号,都在南朝时所谓同夏里区域之内。此一荒寒小庙,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原为梁武帝萧衍故宅,此时萧衍已称帝六载,也才45岁,正是意气风发时节。
先说光宅寺的古今兴废。萧衍称帝后,旧宅舍为寺庙,取名光宅寺,有“光宅区宇”之意。皇帝潜邸,改为寺庙,自然是非同小可,当时的庙宇宏伟,正大庄严,大抵不亚于同泰寺吧。
光宅寺内有井,又称“郗氏窟”。传萧衍之妻郗氏生性妒忌,残害后宫,遭到萧衍的当众训斥,羞愤难忍,投井自尽,化为蟒蛇。萧衍为郗氏之死,追悔不已,寝食不安,遂册封郗氏为龙天女。光宅寺之所在地,至今仍有人呼为蟒蛇仓、回龙里或转龙巷。但有另一说法,郗氏形象较为正面,转述在此,聊备一说。郗氏性明惠,形貌秀丽,善于隶书,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宋、齐之时,诸王皆慕名求婚,均被其父郗晔所拒,后嫁萧衍,生有三女。《南史》载:谢朓与殷睿和萧衍“以文章相得”,萧衍便将大女永兴公主嫁给殷睿的儿子殷钧,二女永世公主嫁给谢朓儿子谢谟。但等萧衍即位,有点看不上“门单”衰颓的谢家,让二女再嫁张弘策子,弘策卒,又将二女再嫁王志子諲。而谢谟不堪叹恨,写了首诗给二公主。二公主送给萧衍看,但“妇终不得还”。
隋唐以后,寺庙日渐荒废。虽几废几建,终究已非从前光景。光宅寺与相邻的周处读书台,还有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芥子园,彼此相连,鸡犬之声相闻。光宅寺侧还有古柏庵、西莲庵、接引庵等,今均已荡然无存。
再说萧衍。他谋划废帝而自立,其多年好友沈约与范云,也都同意拥立他,前后张罗,不遗余力。萧衍的弟弟们也让人传播民谣“行中水,为天子”,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萧宝融禅让诏书终于送到萧衍面前后,他又假装谦让,惺惺作态一番。范云带领众臣一百一十七人,再次上书称臣。太史令也陈述天文符谶,煞有介事。万事俱备,一切就绪。萧衍这才于中兴二年(502年)四月初八(4月30日),在都城建康的南郊登坛祭告天地,建立梁朝,史称南梁。萧衍称帝之后,派人给萧宝融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尽,谥为和帝,葬在恭安陵。萧衍此举,也够心狠手辣。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游戏,总要把赤裸裸的权力更迭,涂上一份油彩,实际上正如曹丕所言,我终于知道禅让是怎么一回事了。
萧衍选择此黄道吉日,据说出自他的发小陶弘景。陶弘景年长萧衍8岁,著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也是传奇人物。《南史》中说陶弘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哪座山?是镇江茅山也。据说,南京同夏里也是陶弘景的故里,他的家就在南岗东面的白杨巷内。他与萧衍交谊深厚,遂以特有的方式帮助他。萧衍起兵雍州,他派弟子戴猛之送信表示大力支持。萧衍建国,国号未定,陶弘景援引图谶,称“梁是应运之符”,萧衍采纳他的意见,以梁代齐。但所谓陶弘景为“山中宰相”的说法,可能是夸大过誉之词。陶弘景写过一首缅怀沈约的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沈约也是萧衍的铁杆朋友,所谓竟陵八友嘛。他12岁时父亲被诛杀,后来陪伴服务萧衍,殚精竭虑。但到了萧衍日益膨胀之后,沈约就有点力不从心,也很不顺意,最终忧惧而死。陶弘景如此追怀故友,至少表明,陶弘景也并不潇洒快意啊。萧衍刻薄功臣,不是空穴来风。
萧衍称帝之初,颇有作为,政绩非常显著。但中后期弊政丛生,民怨载道。他宽纵宗室,影响恶劣。有两个典型,可以一班窥豹:一个是他的六弟、临川王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豫章王萧综。萧宏在窝藏杀人凶手时,萧衍非但不加惩罚反而给他加封官职,妄加纵容。萧宏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私通,两个人还谋划着要篡夺皇位,竟然派人刺杀萧衍。事情败露,刺客被抓,萧衍的女儿知道罪孽深重,自尽而死。萧衍却宽谅了萧宏,他的这位六弟是后来得病而死的。如此文恬武嬉,毫无原则,真是天下奇闻。萧衍对待萧综一事,也很奇葩。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原为东昏侯妃子,后归于萧衍,仅七个月就生下萧综,世人多认为他是东昏侯的遗腹子。萧综在南梁备受宠待,但吴淑媛失宠之后,怨恨萧衍,就告诉萧综的隐秘身世。萧综在梁魏交战之时投奔北魏,改名萧缵。吴淑媛病逝之后,萧衍又起恻隐之心,下诏恢复萧综封号,赐吴淑媛谥号为“敬”。萧综落魄死于北方后,萧衍还派人取回其遗骨,以皇子身份陪葬于修陵。萧衍晚年更是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终于酿成侯景之乱。
侯景为人反复无常,原在北齐高欢帐下,后归顺萧衍。萧衍与东魏讲和,但要以遣返侯景为条件。侯景得知这一谋划后,发动叛乱,竟然以不到万人之众,长驱直入,杀入建康,围困台城。萧衍号召各地军马驰援,勤王之师,号称百万,但由于援军心志各异,多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大将羊侃病死,佞臣朱异也忧惧而死,太子萧纲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勤王之师中有一柳仲礼,近乎人渣,居然率数万之众,投降侯景。而守卫城门的萧衍的亲侄子萧正德则早已投靠侯景,打开城门,叛军涌入,被围困长达四个半月的台城,终于沦陷。
萧衍受制于侯景,英雄迟暮,无力回天。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萧衍躺卧在台城皇宫净居殿,嘴里发苦,索要蜂蜜而不得,在发出了两声“嗬!嗬!”的声音后,便在饥渴交加中一命呜呼,享年八十六岁。毛泽东曾经如此评价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30年前的8月30日去世的大学者钱穆对萧衍评价较高,他说:独有一萧衍老翁,俭过汉文,勤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
萧衍的小名“练儿”,据说出自佛经,是梵语音译,全称“阿练若”或“阿兰若”,就是树林、寂静处、无诤地,指能远离喧噪,安心修习的禅定之所。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