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门东大门
(全文约6000字,阅读完大约需要十五分钟)
南京以中华门为界,左右称为门西和门东,因为是老城南民居聚集地,所以一般在门西、门东前面加一个“老”字。
不论是六朝还是明代,当北面金碧辉煌的宫殿闪着耀眼光芒的时候,老门东的青砖灰瓦间又升起袅袅炊烟。在这里,似乎只能眺望皇宫的飞檐斗拱、朝廷的翻云覆雨。几个满脸沧桑的老人,坐在小巷门口的矮凳上,聊着家长里短,天空中的白色云朵也静静飘浮着,不肆张扬。
其实真正走进老门东,才明白高手在民间,透过弥漫的烟火气,不经意的一条路、一间房、一块碑都可能在诉说充满传奇的故事,想低调,可是实力不允许,明白了佛语“芥子须弥”的含义——方寸之地,能容大千世界。
位于老门东的芥子园
结局迥异的两大富豪
老门东有两个富豪,他们的地位如同现在的马云、马化腾。
如果你从长乐路由北向南进入门东,那么脚下的路叫箍桶巷,这就踏进了当年沈万三的地盘。
箍桶巷公交站台
沈万三原名沈富,“万三”本来的意思是一万户当中优秀的三户(还有其他说法),所以又叫“万三秀”,大家习惯叫他沈万三。
沈万三祖上居住在吴兴(今浙江湖州),父亲叫沈祐,家境殷实,不想突遭水灾,妻子染瘟疫而死。沈祐靠一条渔船载着四个儿子,逃荒到苏州的周庄。老大和老二不幸夭折,只有老三沈富和老四沈贵长大成人。沈万三从小勤勤垦垦地种地,一个姓陆的人认为他天赋异禀,赠送给他巨资。他利用这一桶金,凭借周庄特有的水运优势,接运河、通大海,生意的航船源源不断驶向国内外,财富滚雪球似地膨胀,成为全国首富。周庄也成为名扬天下的“金融中心”。
有一种传说,沈万三无意中在田地里捡到了一只聚宝盆,把金银扔到里面,成倍地增长。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沈万三捐助朱元璋建筑都城,占了三分之一。他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朱元璋大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经过马皇后劝说,才饶过他一命,流放到云南。也有人提出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沈万三早已去世,两人见面的各种细节都是后人“脑洞大开”的编造,至今他的身世还有争议。
传说沈万三家的箍桶匠,手艺精湛,来学习的人很多,渐渐地,这里就聚集了大量的箍桶匠,于是人们把这里叫做箍桶巷。
三条营上的历史建筑
沿着箍桶巷到了三条营,一直向东走,可以看到蒋寿山故居(正在改造之中)。
蒋家祖先蒋锦堂是安徽含山人,清代中叶来南京定居。
清代咸丰年间,蒋家传到蒋翰臣、蒋福基兄弟这一辈,开始转运。蒋翰臣立了军功,还封了官。后来退出仕途,与弟弟经商,以官盐运输起家,从事典当业、房地产、织锦缎、皮货行、珠宝行、民生百货、酱料坊、油料行等行业,点滴聚财。当时,正是太平天国灭亡以后,南京市面上物资匮乏,兄弟俩靠贩运紧缺的盐、面等,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南京首富。
有人认为蒋翰臣就是“蒋百万”。不过更多的专家认为蒋翰臣的大儿子叫蒋长城,即蒋寿山,才是真正的“蒋百万”,或者父子都称为“蒋百万”。
关于蒋百万有个传说,清朝咸丰年间,蒋翰臣(或指蒋寿山)在南京以赶驴为生。太平军攻破南京后,他投军养马,受到李秀成的赏识。清军攻打天京时,他接到任务,把一批金银钱物打包运到中华门外的秣陵关,有太平军在那里接收。途中遇到清军,他全部倒入水塘,太平天国失败后,他才分几次把金银捞上来,做起生意从此致富。
还有种说法是,蒋将这批财宝运到一处荒废的私家园林后,支走其他赶驴人,然后将财宝全都沉在园中大塘里。太平天国覆亡后,他挖出埋藏的金银财宝而暴富,人称“蒋半城”。
两个富豪,细细比较,能发现人生的悲喜剧。
1、传说相似。历史的真相是:沈万三和聚宝盆、蒋春华和驴子都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些其实是不愿吃苦又做着发财梦的人简单粗暴式的愿望,是对一夜暴富的美好幻想,都不靠谱。
2、喜欢捐助。明洪武年间,沈万三捐助修筑南京城墙。清光绪元年(1875年),蒋百万为解决城南地区常年淹水之患,响应清政府号召慷慨解囊,修建了一条排水沟,即官沟。为了表彰蒋家善举,清廷赐封蒋宅名为“积善堂”,蒋宅门前的巷子也因之名为“积善里”。
3、不同结局。如果说沈万三是否被流放云南还有争议的话,那么他的家族受到重大打击则是不争的事实。到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沈家被没收田地,几乎被满门抄斩,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断崖式衰落。而蒋家则是英才辈出,枝繁叶茂,后代有多人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都是有钱人,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从史料可以看出,沈家生活极为奢侈,沈万三经常宴请达官贵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还拥有三班女乐。仅仅是担任守卫、打更巡逻的更夫等,就多达六十多人,每晚还供应点心酒肴,一个晚上要吃掉十瓮酒和三十盘红烧蹄膀。后人的生活同样是铺张浪费。
而蒋家始终恪守“创业维艰、守成匪易”的祖训,就是蒋春华自己,在七十大寿之际,大家打算隆重为他祝寿,他极力推辞,为了逃避,赴日本考察。奢侈败亡易、勤俭持家久,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当然两个人生活的时代也不一样。在百度上可以搜索到沈万三和朱元璋无数传说,主题都差不多:两人如何斗智斗勇,心惊胆战的沈万三如何在朱元璋的屠刀之下一次次化险为夷。其实在专制的封建社会,财富在权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而到蒋百万时代,已是清朝晚期,专制的力量越来越弱,民间的力量蓬勃发展,中国已开始张开手臂拥抱世界,富豪们不用在权力面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一个心胸开阔的时代才能成就波澜壮阔的英雄。
老门东风景
被人误会的耿直权臣
三国时东吴的权臣张昭,后人对他的印象似乎用一个词形容:“胆小懦弱”。
赤壁之战,让周瑜一战成名,而张昭因为主张屈膝投降,跌到了人生的低谷,成了一生抹不掉的污点。20年之后,孙权登基,张昭作为老臣,举杯庆贺,张昭还没有开口,孙权说:“当年赤壁之战,如果我听你的话,现在恐怕不知道在哪里讨饭吃呢?”张昭趴在地上磕头,汗流不止。
其实这是管中窥豹,不是他人生的全部。
孙权刚刚继位时,《三国演义》中孙策托孤时说:“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但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孙策托孤的对象主要是张昭。还有极具分量的一句:“如果孙权不能担起重任,你(张昭)可以取代他。”张昭在东吴的地位就类似于诸葛亮的蜀汉的地位。
张昭也不辜负嘱托,极力辅佐孙权,让本来惶恐不安的将士心定臣服,成功地完成了权力的交接与过渡。
孙权每次出征,都留张昭镇守后方,总领府署的事务。
张昭晚年,和孙权吵过一架,张昭一怒不去上班,炒了老板鱿鱼。孙权冷静后,主动认错,派人请张昭,最终两人和解。张昭活了81岁,遗令丧事一切从简,入棺材都没有更换衣服。孙权伤心不已,身着素服前往吊唁。
在老门东有条很短的巷子,叫老虎头。全长200多米,这是张昭曾经的住宅。
为什么叫“老虎头”呢?说法一:张昭的小名叫“老虎头”,此地因而得名。说法二:张昭被封为娄侯,他在宅子前面开挖了一个水塘,称为“娄湖”,后来这条湖渐渐干涸,常有乱石露出水面,这些乱石形状像一只只凶猛的虎头,于是人们就称这块地方为“老虎头”。说法三:这个湖干涸后成了巷子,“娄湖”的名字留了下来,当地的人称此处为“娄湖头”,代代相传中,演化成了“老虎头”。
画线处即为老虎头巷子
张昭由于脾气过于耿直,孙权一直没有让他担任丞相。太刚易折,太柔易废,智商决定你事业的起点,情商决定你人生的走向。
才华横溢的生活玩家
李渔如果活到现在,头上的光环会有一堆:诗人、戏剧家、小说家、园林设计师、养生专家、美食家、律师、明星经纪人、出版社社长、著名导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也是一个生活的玩家,从不会忍气吞声,只为活得潇洒自在。
他的祖籍是浙江兰溪,出生于父辈们做药材生意的江苏如皋。1635年,李渔回浙江参加了童试,成功通过,但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乡试”中,名落孙山。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渔本应第二次参加乡试,但由于局势动荡,李渔返回兰溪。两年后,大明已经变成了大清,他一生再也没有参加科举。
不久他迁居杭州,在顺治九年(1652年)前后的几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这些通俗文学作品被正统文人所不齿,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极为畅销,被争购一空。
但是他也有了新的烦恼,不法书商看到了机会,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或者假冒他的名字写书,以蒙骗读者。
李渔为了知识产权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法律不健全,盗版现象防不胜防,以金陵(今南京)的盗版者为最多,为了便于交涉,清康熙元年(1662年),52岁的李渔告别了风景如画的西子湖,举家迁居南京。
位于老门东的芥子园
他在金陵的老门东营建了自己的私宅———芥子园。芥子的意思是极其微小,佛教语有“须弥芥子”,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偌大的须弥山纳于芥子之中,意思是空间虽小,但能纳万千世界。暗喻佛法之精妙,无处不在。
在与他交往的、有文字记载的800余人中,包括蒲松龄、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王士祺、施闰章、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等,上至位高权重的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手工艺人,比现在记者认识的都多,他是中国古代文化人中交友最多、结交面最广的文人之一。在芥子园,完成了《无声戏》《一家言》《闲情偶寄》等著作,他经营的芥子园书铺,不仅刻印《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热销名作,而且他的全部作品也都在书铺印刻。他改造印刷技术,注重装帧设计,击败了不法书商,成为“寡头”垄断了出版行业。
康熙五年(1666年),56岁的他由北京前往陕西、甘肃游历,得到颇具艺术天赋的乔、王二姬。他自任总导演,创作和改编剧本,由乔、王担任主角,赴各地演出。李氏家班红遍大江南北,乘风破浪,成为中国最有名的“女团”。
芥子园中的李渔垂钓图
他的《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比如在《仪容部》谈女性审美,在历史上独权一帜。
他认为漂亮的女人首先要皮肤白。如同现在“白富美”一样,白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眼情的灵动。眼睛细长的女人,性情一定温柔,且天生带有一种羞涩之态;眼睛粗大,眼眸又黑的女人,性情必定刚硬;眼睛黑白分明又特别灵动的女子,一定天资聪慧。
他认为真正有吸引力的女人,姿色与风韵,两件都少不得。有姿色没有风韵,却像个泥塑美人;有风韵没姿色,又像个花面女旦。
康熙十六年(1677年) ,67岁的李渔迁回杭州。
李渔生活的年代正是朝代更迭的动荡时期,他没有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却创造了另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成功并不是别人的认可,而是内心的满足。
芥弥书房
脱胎换骨的回头浪子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中学课本里都读过他“除三害”的故事,那么他的结局如何呢?
到了西晋,周处任新平(今陕西彬县)太守,这里是氐、羌、汉人杂居的地方,他善于处理民族关系,口碑极好。后来转任广汉(今属成都)太守。地方有大量没有判决的案件,有的甚至拖了30年,周处到了后,雷厉风行,全部解决。
不久周处又调到中央任御史中丞,这个官职的主要任务就是弹劾不法的大臣。他在任上弹劾了一个小人,是梁王司马肜,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此时西北一个氐人叫齐万年反叛,大臣都推荐周处去平叛,理由是“忠烈果敢刚毅。”其实因为他太正直,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一个朋友猜他会战死,劝他说:“你有老母亲,可以凭这个理由推辞。”
周处说:“忠孝之道,怎么能够两全?现在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机会。”不幸的是,西征的统帅恰好是梁王司马肜。
齐万年有7万人,梁王给了周处5000人,命令他进攻。周处出兵,遂被包围,从早晨到日暮,杀敌上万人,弓箭用尽。根本见不到援军的影子,周处最终力战而死。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赐他百万钱和宅第,安排了埋葬地,另赐了他母亲的赡养费。但是凶手司马肜,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司马睿为晋王时,知道南人的不满,加封他谥号为“孝”。
老门东如今有“周处读书台”,相传说周处当年刻苦读书的地方,也有人说这是周处担任吴国官吏时的堂宅。
周处读书台
不论是谁,只要下定决心做一番事业,终会有所成就。成就有多大,却是多重因素决定的。
命运多舛的乱世才女
在箍桶巷和三条营的交界口如果往西,在三条营78号,还看到傅善祥故居。这是一幢旧式传统高宅,雕梁画栋,门匾高挂,正中镌刻着两个字“傅宅”。
傅善祥8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家道迅速衰落。13岁那年,她的哥哥遵照父命把她嫁给了指腹为婚的李氏人家。丈夫比她小六岁,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在她18岁那年,丈夫得麻疹去世了,年轻的善祥尚未圆房,就一夜之间变成了寡妇。狠心的婆婆几次要将她卖给别人,后来,她逃出虎口后,参加了太平军。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设立女科考试。最终傅善祥取得了头名状元,杨秀清亲自点将把傅善祥招进东王府,加以重用。传说杨秀清把漂亮的傅善祥变成了他盘中的猎物,长期霸占。太平天国天京事变之后,傅善祥下落不明,一说傅善祥在乱军中被抛尸大江,东流而去。
傅善祥故居
做漂亮的才女难,做乱世的漂亮才女更难。
让人垂涎的八方美食
走进老门东,你会发现美食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姓氏、人名相连。
蒋有记,南京知名清真老店,作为秦淮八绝之一的牛肉锅贴,金黄诱人、甜中带咸,柔嫩酥脆。1922年,蒋有才就创立“蒋有记”,如今已近百年历史。
蒋有记
韩复兴,盐水鸭、板鸭而闻名天下,曾有“北有全聚德,南有韩复兴”之称誉。1862年,祖籍是河南的韩连登因家乡发大水,携家小逃荒到南京。1866年,他在南京仓巷和夫子庙先后开了两家板鸭店——韩复兴清真板鸭店。1910年,在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韩复兴板鸭因荣获金奖而声名鹊起。
韩复兴
小郑酥烧饼家,几乎每次去排起长队,萝卜丝和梅干菜都能惊到味蕾三秒;蓝老大糖粥藕店,粥藕拌以红糖熬出,配上莲子、红枣、桂花,满满一锅香气扑鼻,祖传手艺已传几代;陆氏梅花糕,小元宵、枣子、红绿丝、松子仁跳跃碰撞,亮丽的色彩直奔眼球。徐家鸭子店、侯记砂锅小屋、沈记臭豆腐、张氏生煎、潘老板炸鸡……仿佛是美食的108将在开会。
小郑酥烧饼
蓝老大糖粥藕店
陆氏梅花糕
潘老板炸鸡
二、汇聚了天南海北、各式风味。
民国红公馆,集古朴、厚重、高雅于一体,尽显民国风情;
寻魏·金陵十二菜,传统的淮扬菜,融入了西方美食的技法;
寻味随园
大巴山火锅,锅底干料选用巴蜀之地的辣椒品种,子弹头、大红袍、满天星以及巴山草药,都是自家炒制;烧肉放映室,日式烧肉店内充斥着多镜面、LED灯、工业支架等各种放映元素,有着纵横交错的时尚感;
花·Fleur古董西餐厅,在树叶藤和花包围中,误以为走进了哪个欧洲小镇;MOTU,汉堡的酱汁是新西兰籍老板亲自熬制而成。
美食,是心情愉悦时的助推器,是失落沮丧时的慰问剂,是生命道路上最不忍抗拒的诱惑,是漫漫长途中最深情的陪伴。小时候嘴馋,长大了更馋。再想瘦身的美女到老门东也垂涎欲滴,再想节制的男人来了也放纵一回。
门东为老城南民居
走进老门东,可尝到人生百味、美食百味,还可以看到世间百态。漫步其中,徽派建筑风格的青砖小瓦、苏式园林式的亭台楼阁,民国的西式洋楼,玻璃幕墙包裹下的后现代风格建筑……一步一景,变幻不定;金陵刻经、南京白局、手制风筝、提线木偶、布画、竹刻、剪纸、昆剧、新贵德云社……也一一显于眼前。如同儿时晃动着神奇的万花筒,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
沿着狭窄曲折的小巷、古朴幽静的青石板路,时而响起了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伴着乌黑锃亮炸炒米的炉子,似乎也在提醒我们,不论如何融入万千变化的时尚元素,这里固守着“南京的灵魂”,是抹不去的老城南模样,是即便走过万水千山,心中对故乡依然留存最美的记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民仆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