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
过了农历七月半,玉米渐渐长出老味,时常成为“养生一族”的主粮。玉米耐旱、耐寒、耐贫瘠,所以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扬州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到了这个季节,农村里到处可见成熟的玉米田。而对这地产的美味食材,擅烹煮的扬州人也会做成菜肴或小食。年过七旬的扬州友好医院张锡元表示,玉米粒既可饱腹,也可治病,不可食的玉米须、玉米棒以及叶根亦可治病。
煲汤、炒虾仁……
老扬州最会吃玉米
如今科技发达,物流贯通,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玉米。而在扬州,想吃本地的玉米得从入夏开始。“那时候的玉米价格高,但是又嫩又甜,是用来做菜的最好食材。”72岁的老扬州吴红香,总是按时令去菜场选购最新鲜的食材,煎炒烹炸,做成美味的一日三餐。
她告诉记者,玉米是分阶段吃的,最初上市的嫩玉米棒,轻轻一掐有甜汁,最适合切成小段煲汤。再过一阵,玉米棒稍长老一点,果实一颗颗的,既可煮熟了直接吃,也可掰下来炒菜、炒肉片、炒虾仁等。
其中,玉米虾仁也是淮扬菜的一道名菜。“玉米虾仁主要原料有净虾仁、甜玉米等,辅料有青椒、盐、料酒、鲜汤等。玉米虾仁色泽鲜亮,鲜甜爽口,营养丰富。”市区一家淮扬菜餐厅有10年工作经验的刘大厨说。
家住南河下的老扬州许文娟对玉米也很偏爱。她说,每年入夏时,她都会买嫩玉米,从中间劈成片和排骨、海带一起炖汤。后来,大院里搬来一位高邮老太,她会做玉米烧肉或排骨,也跟着学做几次。“味道也不错,小孙女最爱吃。”
农村处处种玉米
本地玉米精巧鲜甜
对于生活在沙头镇的王淑萍一家而言,玉米带给他们的欣喜远不止吃那么简单。“我们每年都种,以前是大田,现在是房前屋后的小田。”王淑萍说,我家每年都要种两三批玉米,把种子撒下去盖上土,就等着它一天天长大。
“我家的玉米田靠在小河边,基本不要浇水;因为玉米秆长得高,草也不需要常常薅。”王淑萍说,到了收玉米的时候,她一个个掰到篮子里,放在冰箱里,等孩子们回来带到城里去。
王淑萍说,扬州本地的玉米与外地的玉米,懂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外地玉米又大又垮,有点淡淡的苦味,而本地的玉米个头精巧,味道鲜甜。”村里有人家种得多,拿到城区卖,一到菜场基本就被一抢而空。
晚报老读者袁华在文章《搓玉米》里,则讲述了幼时搓玉米的往事,“把玉米棒放到场院上晒上几个太阳,情况就不一样了。中秋时节的阳光尽管不算太烈,但加上秋风的吹拂,几天晒下来,玉米棒所含的水分就给晒得差不多了,原先抱得紧紧的玉米垄也变得松散了,这是搓玉米粒的最佳时候。”
全身是宝
不同部位可治不同疾病
作为擅长养生保健的老中医,张锡元也常常吃玉米。他说,玉米不仅是一种果腹的美味食物,其全身上下都是可治病的中药。
据介绍,玉米粒,味甘性平,无毒,入手、足阳明经。古医书对其功效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调中开胃;《医林纂要》:益肺宁心;《本草推陈》: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
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归膀胱、肝、胆经,主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等症。如《浙江民间草药》载:“治糖尿病:玉蜀黍须一两。煎服。”《四川中药志》载:“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玉米须、西瓜皮、香蕉。煎服。”
玉米根,味甘,性平,有利尿通淋,祛瘀止血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砂淋、胃痛、吐血等症。
玉米叶,味微甘,性凉,有利尿通淋功效,用于砂淋、小便涩痛等症。
与所有食物一样,食用玉米也要注意适量。张锡元说:“《药性切用》:久食则助湿损胃,鲜者助湿生虫,尤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