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史记 | 张爱玲的1943年
2020-09-14 09:37:23

近日,电影《第一炉香》发布首支预告片,引发网友热议。该片改编自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导演为许鞍华,这是她第三次将张爱玲小说搬上银幕。

2020年9月30日,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而9月也是她逝世25周年。本期“史说”,借着《第一炉香》,来回望文学青年张爱玲初登文坛的1943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张爱玲上门送稿

1943年,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张爱玲手持园艺家黄岳渊的手书,叩开了上海愚园路608弄94号“紫罗兰庵”——“鸳鸯蝴蝶派”主将、资深编辑家周瘦鹃公寓的大门。

周瘦鹃

因有老友黄岳渊的介绍,周瘦鹃不得不认真对待。黄岳渊是辛亥老人,曾追随陈其美,任沪军都督府参事,后被陈其美委以台州都督之职。革命胜利后,黄岳渊却弃政归田,潜心园艺。上海沦陷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曾一度避居他家。黄岳渊著有《花经》一书,因同有花木之好,周瘦鹃与他走得很近。而对张爱玲来说,黄岳渊也算是她母亲黄逸梵那边的亲戚。当年,黄逸梵常到黄园赏菊,与黄岳渊相识。因是同姓,还攀上宗亲,便以兄妹相称。

这次拜访,张爱玲与周瘦鹃聊了一个多小时,周瘦鹃后来有专文回忆这次见面。据周瘦鹃回忆,张爱玲告知他,此前她在香港大学读书,“再过一年就可毕业,却不料战事发生,就辗转回到上海,和她的姑母住在一座西式的公寓中,从事于卖文生活,而且卖的还是西文,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又替德人所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文章。至于中文的作品,除了以前给《西风》杂志写过一篇《天才梦》后,没有动过笔”。

1943年1月,张爱玲在英文月刊《二十世纪》刊登了一篇长达8页的特稿

周瘦鹃的回忆略显简略。张爱玲是在1942年5月从香港回沪,她希望完成最后半年的学业,“至少拿张毕业文凭”,便硬着头皮回张宅找父亲张志沂,父亲答应提供学费。但张爱玲在圣约翰大学的转校考试中,国文课没考及格,只能降级读书。两个月后,张爱玲辍学,给英文报纸写稿赚稿费。在拜访周瘦鹃时,张爱玲姑姑投资失败,雪上加霜的是,又被裁员,失业在家。

张爱玲告知周瘦鹃,她最近写了两篇中篇小说,“演述两段香港的故事,要我给她看行不行,说着,就把一个纸包打开来,将两本稿簿捧了给我;我一看标题叫做《沉香屑》,第一篇标明‘第一炉香’,第二篇标明‘第二炉香’”。

周瘦鹃将手稿收下,便和张爱玲谈起《紫罗兰》复刊的事。《紫罗兰》创刊是在1925年,是“鸳鸯蝴蝶派”的文学阵地。之所以名为《紫罗兰》,实是因为周瘦鹃割舍不下的一段恋情。1912年冬,周瘦鹃与务本女校学生周吟萍谈起了恋爱,但周瘦鹃出身贫寒,女方家长极力反对,最终两人被迫分手,周吟萍嫁给了富家子弟。周吟萍英文名字Violet(紫罗兰),从此,周瘦鹃喜爱紫罗兰。1935年,他在苏州自建园林,起名为紫兰小筑。《紫罗兰》杂志出了96期后,在1930年6月停刊,到1943年春,才又在上海复刊。

张爱玲听说《紫罗兰》复刊,“很兴奋,据说她的母亲和她的姑母都是我十多年前《半月》、《紫罗兰》和《紫兰花片》的读者,她母亲留法学画归国,读了我的哀情小说,落过不少眼泪,曾写信劝我不要再写”,当然,这也可能是客套话,而周瘦鹃也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紧跟着写了一句,“可惜这一回事,我已记不得了”。

周瘦鹃回访

一星期后,张爱玲再次来到周瘦鹃家,询问周瘦鹃对她这两部小说的意见。周瘦鹃说,他从中看到了英国作家毛姆作品以及《红楼梦》的影子。周瘦鹃早年翻译外国文学,是位中西皆通的才子,目光如炬,这让张爱玲“心悦诚服”。

张爱玲一生酷爱毛姆。到了晚年,还曾致信友人庄信正:“正愁读物断档,收到毛姆传,来得正是时候,喜从天降,连照片都精彩,张张看了又看。”据张爱玲研究者说,张爱玲还曾以“霜庐”为笔名翻译毛姆的作品《红》《蚂蚁和蚱蜢》。在其作品中,更是处处可见毛姆的影响。

这第二次见面,便定下将《沉香屑》发表在《紫罗兰》复刊第一期上。当晚,张爱玲又赶到周瘦鹃家,约周瘦鹃在小说发表后去参加她的茶会。

《沉香屑·第一炉香》出版后,周瘦鹃如约带了样本到赫德路(今叫常德路)和静安寺路口处的爱丁顿公寓(现在叫常德公寓)去。当时,张爱玲与她的姑姑张茂渊就住在那里。

上世纪30年代,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在自己设计的房间中

说是茶会,其实也就是张爱玲姑侄和周瘦鹃三人。“茶是牛酪红茶,点(心)是甜咸俱备的西点,十分精美,连茶杯与点碟也都是十分精美的”。

在这次见面中,张爱玲“又指着两张照片中一位丰容盛鬋的太太给我介绍,说这就是她的母亲,一向住在星(新)加坡,前年十二月八日以后,杳无消息,最近有人传言,说已到了印度去了”。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是位颇为前卫的传奇女性,当时的确是在印度。黄逸梵出身官宦人家,1915年嫁到张家。1924年,黄逸梵不顾丈夫劝阻,和小姑子张茂渊同往欧洲留学。她不甘心跟着抽大烟的丈夫一同沉沦。1928年,黄逸梵回国,但在一起生活两年后,黄逸梵还是受不了这个不思进取的丈夫,执意离婚。离异后便与小姑子合租,买了汽车,雇了白俄司机和法国厨师。1938年,张爱玲逃离张家,投奔黄逸梵。

黄逸梵后来几次出国又回国,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此间,她还交了个美国男朋友。1939年他们去了新加坡,在那里搜集鳄鱼皮做加工手袋的生意。1941年新加坡沦陷,美国男友死于炮火,黄逸梵辗转去了印度,做尼赫鲁两个姐姐的秘书。

总之,1943年,张爱玲因战乱回沪,与姑姑一同生活,靠卖文为生。当时她与父亲家几乎是断绝来往,母亲也云游四海,踪迹不定。

这次茶会,对张爱玲和周瘦鹃来说,都是一场应酬。大概是为了投周瘦鹃的所好,在聊天时,三人还谈了许多园艺上的话。对周瘦鹃来说,张爱玲是好友所托的年轻后辈;对张爱玲来说,无论如何,周瘦鹃对她都算是有知遇之恩。在《小团圆》中,张爱玲借“九莉”的口说道:“他当然意会到请客是要他捧场,他又并不激赏她的文字。”

现在很多热心为张爱玲立传的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周瘦鹃很看重张爱玲的这两篇小说。苏州文史学者黄恽对此不以为然。他在《张爱玲与周瘦鹃》一文中写到:

还有两点值得一说:一是张爱玲小说在《紫罗兰》上排的位置不靠前(这一次刊出在第20页,第二次刊出在第84页,第三次刊出在第105页,第四次刊出在第108页,第五次刊出在第91页。《第一炉香》分上中下三期刊出,《第二炉香》分上下两期);二是如果读过该两期的《紫罗兰》,就明白周瘦鹃赏识的人和小说是什么,因为在《紫罗兰》上都有周瘦鹃写的编后语《写在紫罗兰之前》,他真正赞美的要推介的是谁,是什么文章,一看就了然了。周瘦鹃在《紫罗兰》(1943年第3期)的《写在紫罗兰前头》介绍施济美和汤雪华,说施济美是女作家中“杰出的一个”,而汤雪华是“女作家中的一位健将”。这与对张爱玲的推介比较,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

《倾城之恋》让她出了名

关于发表《第一炉香》的经过,张爱玲后来将它写进小说《小团圆》里。这部颇有争议的小说发表于张爱玲去世多年以后,周瘦鹃以“汤孤鹜”的名字出现。在小说中,张爱玲写道:汤孤鹜来信告知稿子可用;她写了张便条去,汤孤鹜便打电话来约定时间来吃茶点。

但《小团圆》毕竟是小说。张爱玲去拜见周瘦鹃的1943年初春,周瘦鹃已是文坛耆宿,张爱玲虽在学校刊物上发表过小说,但细究起来,仍不过是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两人在文坛地位悬殊,《小团圆》中的这些细节,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生。

在电影《第一炉香》预告片的网络讨论中,有人说,《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据南京大学教授余斌《张爱玲传》称,“二炉香”发表后,并没有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多大的反响。这多少也和《紫罗兰》杂志的影响力有关。当时的《紫罗兰》不甚景气,原为月刊,后来又不定期出版,到1945年3月收掉,两年间才出版了18期。在大众文学领域,它的影响力持续下降。

张爱玲后来再没有在《紫罗兰》上发过文章,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在“二炉香”烧完以后,张爱玲迅速转向《万象》《杂志》这些上海发行量更大的综合性杂志。而1943年8-9月间发表在《杂志》上的《倾城之恋》最终让张爱玲出了名。

《倾城之恋》在1984年被许鞍华搬上银幕。周润发扮演范柳原,缪骞人扮演白流苏。这部戏的对白几乎原封不动地引用了小说中的对话。1997年,许鞍华又将《半生缘》拍成了电影,黎明饰演沈世钧,吴倩莲饰演顾曼桢,这是至今为止,许鞍华拍摄的三部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中,选角争议最小的。

1943年,中国文坛出现两匹黑马,一是写出了《小二黑结婚》的赵树理;另一个便是大放异彩的张爱玲,除了“二炉香”之外,张爱玲佳作不断,先后发表了《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金锁记》《封锁》。其中《金锁记》更是被傅雷称之为“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

资料来源:

《张爱玲传》 余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4

《缘来如此 胡兰成张爱玲苏青及其他》 黄恽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8

《黄逸梵:行踪飘忽的旅客》 王鹤 《书屋》2018.6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