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剑华“三部曲”系列上新了:《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首发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0-11 20:34:50

今年,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10月11日上午,“中国现代化新征程暨纪念费孝通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费孝通故乡苏州吴江召开。开幕式上,首先举行了长篇纪实文学《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首发式。

新作聚焦大变局中的中国江村

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曾先后出版《想法》《文化时空》《墨语》《微思录》《故宫三部曲》《大江之上》等个人专著11部。其中,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不但在海内外广受好评,获得中国徐迟报告文学奖和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承载》还被改编为42集电视连续剧《国宝奇旅》,由袁姗姗和刘烨主演,是2019年的热播剧之一。

《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是他继《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之后新创作的又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力作,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被列为“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全书由“汔可小康”、“上下求索”、“百年梦圆”三部组成,全景式地展示了开弦弓村的小康奋斗史。该书用纪实文学的笔法,聚焦大变局中的中国江苏吴江开弦弓村(即费孝通先生《江村经济》中的江村),以费达生、费孝通姐弟在开弦弓村所进行的技术革新、小康实践、社会观察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了开弦弓村几代人为实现小康理想经历的艰难曲折和进行的顽强拼搏,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农村。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8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江村;80多年后,章剑华用文学的形式记录江村。他告诉记者,“虽然我的《世纪江村》与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不能相提并论,其价值与水平实在相去甚远,难以望其项背。但我抱着一颗崇敬之心进行创作,用纪实文学的笔法,聚焦大变局中的中国江村,以费达生、费孝通姐弟俩以及郑辟疆、陈杏荪等中国知识分子在开弦弓村所进行的技术革新、小康实验、社会观察以及村民为小康生活不懈奋斗的事迹为题材,全过程、全景式地展现了开弦弓村几代人为实现小康理想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和进行的顽强拼搏。”

克服困难疫情期间坚持采访写作

"无论是忐忑之感还是荣幸之情,都按捺不住我的感激之心。最要感谢的还是费孝通先生。我青年时代读过他的《江村经济》,使我知道了江村,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当我决定要创作小康题材的纪实文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江村。"回溯创作过程,章剑华表示,其实自己多次去过华西村与长江村这两个村,比较了解,而江村从未去过。

没想到初次到江村采访,就立即认定只写江村了。为什么呢?章剑华表示,自己被江村的村容村貌吸引住了,这里还保留着秀丽的水乡田园风貌,还是真正的农村;江村的历史文化也十分吸引人,这里曾经是吴头越尾的吴越战村,也是丝绸之路的丝绸之乡;江村不仅有勤劳的人民、著名的人物,他们还有许多生动的故事,这些都为章剑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还在于,从去年确定选题到现在,大约近一年的时间,这期间章剑华的采访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只能在几次实地采访的基础上,用电话与微信进行采访,并边采访边写作。“但也正是因为疫情,我可以足不出户三个月,天天起早到晚倾心写作,每天写一章。初稿完成后,我又进行了多次补充采访,多次修改完善,终于完成了全部书稿。”

献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小康之年

评论家认为,章剑华笔下的江村,是中国小康之路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新时代全面小康的一个精彩样本。而在章剑华看来, 从江村的百年变迁中,我们可以找出一条重要的规律:国家强则乡村富,国家弱则乡村穷。从江村的百年探索中,我们可以总结一条重要的经验:产业强则乡村富,产业弱则乡村衰。 从江村的百年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农村。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章剑华感慨,今年,这个千年梦想终于胜利实现。因此,2020年,对于中国来说,将以里程碑的意义载入史册。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无以伦比的重大意义。谨用我的新作《世纪江村》,献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小康之年,同时,以此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

他还表示,“当下中国,小康目标虽然胜利实现,但小康之路还在延续,并将与正在开启的中国现代化之路相连结。我们相信并乐见,在新的百年、新的征程中,江村将与全国千千万万个乡村一样,拥有美好的未来,真正成为强富美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江村。 我深深地祝福江村,热切地期待江村,也真诚地希望有机会再写江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