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楼”摄影师:高处不胜美,一城春潮涌
伴随着常州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不断刷新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热衷于登高拍摄的摄影师。行走于城市之上,他们在不同时刻俯瞰脚下的千家万户,按下相机快门,用光影记录城市的喧嚣与沉静;漫步于街道之中,他们抬头仰望着高耸入云的楼宇,用感官触摸城市的脉搏和呼吸。他们见过深夜12点的常州,在凌晨4点与运河互道早安,欣赏着夕阳的光辉将常州的地标建筑们染红。
“我想做的,就是记录自己脚下城市的发展变化”
他被圈内人称为常州“爬楼”摄影师第一人
“我想做的,就是记录自己脚下城市的发展变化。”在阚庆涛的镜头下,有常州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有城市居民的真实感受。在都市化的浪潮下,人们该如何与城市和谐共处,又怎样发现城市之美?在他的照片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他也被常州建筑摄影的圈内人称为常州“爬楼”摄影师第一人。
阚庆涛拍摄的《远眺环球港》
难得一见的城市视角
67岁的阚庆涛是地地道道的常州人。他用“上天入地”来形容自己,从最初的同济立交,到之前的传媒大厦,再到最近的常州新图书馆……他用大量的镜头记录常州的喧嚣与宁静。“以前常州高楼少,更没有现在的航拍无人机,从未想到从上往下俯瞰城市。后来常州城市发展,高低错落的楼宇林立,道路上车流不息,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构图。”
此后,他开始寻找不同高楼的楼顶,拍下从高空远眺城市的场景,用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来打量城市。直至今天,他依旧坚持“爬楼”拍摄,而不是使用在摄影圈内早已普及的航拍无人机,“感情不同的,那种登上高楼后的心旷神怡,哪是无人机能帮我们体会的”。
绝美大片得来不易
夕阳下的常州新图书馆、云雾中的大运河常州段、彩云下的奥体中心……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城市大片,实际上得来并不容易;很多妙手偶得的瞬间,都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和多次的位置挑选。阚庆涛告诉记者,从高空拍摄,不仅仅是站得高就望得远,很多照片都需要提前踩点,以找到不被遮挡的宽阔视域。同时,需要等待适当的天气,一般来说,日出和日落,是拍摄城市风光的黄金时间。
对于摄影师来说,并不是每次都能“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些时候,由于光线、天气等问题,等了大半天,也无法拍摄到满意的照片。
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
要拍摄一张好的照片,阚庆涛认为,除了技术问题之外,还有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为此,他尝试在同一视角、不同时间段来进行拍摄,这些镜头拼接在一起,呈现一个静态的却又变化着的城市。“例如新图书馆,之前市民广场那块还是空地,我拍了一张;后来新图书馆造好了,我又拍了一张。这样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城市的发展变化。”阚庆涛说。
84岁的曹志敏,每周总要出去拍个两三趟
从30米到333米,他见证了常州高度的“突飞猛进”
曹志敏已经84岁了,可依旧割舍不下对建筑摄影的热爱,每个星期总要出去拍个两三趟。有时是儿子接送,有时则是和建筑摄影协会的“老伙计”们一起,“他们负责监督我,不让我‘瞎跑’。”老曹打趣道,“在家实在憋不住,脚痒,想出去拍的。”
曹志敏拍摄的常州高架
爱拍高楼源自他对常州建筑行业的深厚感情
曹志敏的“憋不住”,大抵是源自他对常州建筑行业的感情,“1979年我从部队转业回来就到了当年的市建设局工作,一路看着常州的建筑从低矮的小楼,发展到现在的高楼林立,形态各异。”老曹说,刚来常州那会儿压根看不到高楼大厦,城市间最高的建筑还是1978年投入使用的兰陵饭店,楼高30米左右,只有7层,却代表了当时的“常州高度”。
不断刷新的“常州高度”是他追逐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北上广深陆续“冒”出了许多高达百米的高楼大厦,“可我们常州没有。”
直至1995年,扩建之后的常州大酒店,一栋高28层、近百米高的大楼才拔地而起。此后常州的高楼大厦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2005年在延陵西路上的嘉业国贸大厦正式落成,143.3米、40层的大厦,成了当时常州的第一高楼,在我们圈子里风靡一时,大家都抢着去拍。”此后,通江南路228米的凯纳商务广场大厦、新北区333米的现代传媒中心,不断在刷新“常州高度”。老曹的相机也不停追逐着这些高楼大厦的身影。
如今常州有个性的建筑太多了
这几年,高度已经不是常州建筑唯一追求的特点了。“高楼大厦太多了,现在的高层小区,哪个不是二三十层的?”老曹说,现在常州的建筑开始追求个性化,“武进的莲花造型的规划馆,凤凰谷大剧院、位于新北区的奥体中心,还有建成没多久的市民文化广场,这些异形建筑都很漂亮的。”
69岁的邹庆华说,才20年不到的时间
圈子里公认的拍摄中心已经转移了四五次
69岁的邹庆华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也是常州市建设摄影协会会长。邹庆华尤其喜欢拍建筑群,“如果你能在一个路口或一个建筑群持续拍上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会发现这座城在你的相机下像流动的电影一样,生动地发展起来。”老邹说,近20年间,他们圈子里公认的拍摄中心已经转移了四五次。
邹庆华拍摄的运河周边
他曾在通江路和汉江中路的十字路口拍了很多年
本世纪初,邹庆华和协会里大部分建筑摄影爱好者一样,喜欢去通江路和汉江中路的十字路口拍建筑。那个路口聚集了香格里拉大酒店(现富都盛贸饭店)、金陵江南大饭店和中天凤凰大酒店。每次爬上香格里拉或者金陵江南大饭店的顶楼,邹庆华都欣赏着这片最能代表当时的新北区乃至整个常州城市活力的地方:宽敞的马路,漂亮的绿化,飞驰而过的汽车,高耸又错落有致的建筑,还有不远处年轻的恐龙园……无一不彰显着这个城市的现代化和蓬勃的朝气。
他说,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个十字路口一直是协会成员间公认的经典拍摄中心。
高铁北站投运,拍摄中心出现重要转移
2011年常州北站正式投运,在邹庆华看来,那是建筑摄影圈里非常重要的一次拍摄中心的转移,“城市的框架在不停地扩大,谁都没想到原来的‘死角落’会发展成为城市客运的中心枢纽之一。”
老邹回忆,高铁北站刚建成那会儿,“那个充满了线条感的独特鱼造型,那种透光设计,还有低碳环保的建设理念,让我们整个摄影圈都非常激动。尤其是华灯初上时,配合着周边的灯光效果以及后来的高铁生态公园,太漂亮了。”
他们眼中的拍摄中心越来越多
随着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可拍的建筑群越来越多,“后来又转移到新北区的创意园附近,那里还可以拍到紫荆公园、摩天轮。”2013年,一场花博盛会,又让邹庆华和摄友们的眼光对准了西太湖,“那一带也是我们常去拍的据点。”老邹笑说,当年为了抓拍到晨光初现时的花博园和西太湖的美景,他曾带着干粮在园区附近守了将近一晚上。
至于最近一两年的拍摄热点,“自然是以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建筑群体了,奥体中心、大剧院、博物馆、行政中心和现代传媒中心全都聚集在那里,非常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