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初稿是“春风又到江南岸”,为了这个字,王安石竟然改了十几个字!诗词有哪些美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
10月21日起,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的《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融媒项目将正式推出第三组系列课程《吟诵最美诗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俞香顺将带你感受诗词之美,跟着诗词一起领略四季风物,走进古人的生活。
策划 王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王雪瑞 李晨
春花、夏雨、秋月、冬雪
诗歌带您领略四季风物之美
本系列十节课中前面两节俞香顺教授从总体概述诗歌的美感和内容,后面八节课俞教授撷取了古典诗歌中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诗篇来进行讲释,每个季节两节课。例如,描写春天的撷取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描写夏天的选取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俞教授对每一首诗词都逐字逐句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赏析,让我们在凝练优美的文字、抑扬顿挫的声律中感受春花、夏雨、秋月、冬雪无尽的美感,十节课看下来仍然意犹未尽。
“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离自然略微有点远。中国古人与自然关系密切,敏锐把握四季的变化。因此,我选择了这组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诗词,帮助孩子们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俞教授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改了十几遍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语言美、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等特点。中国古典诗歌集“真”“善”“美”于一体,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
在讲到诗歌的语言美的时候,俞教授说诗歌的语言凝练优美,并举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用得非常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将无形的春风转化成了鲜明的视觉形象。根据宋代笔记记载,王安石的初稿为:‘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自己把‘到’划掉了,改成了‘过’‘入’等等,一共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下来‘绿’,这是典型的‘炼’字。”
“诗歌还有很多特殊的语言形式,例如叠字,具有特殊的表现力。”俞教授举了《诗经》中的例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夭夭”“灼灼”“依依”“霏霏”这些叠字都非常具有表现力。
多种传播形式
让同学们爱上诗词
提到古诗词,很多同学就想起了背诵,皱起了眉头。怎样让同学们爱上古诗词呢?俞教授表示,背诵,是学习古典诗词很重要的一个基础,但是传播方式和传播技巧可以进一步改变。“比如,像这样微视频的方式,既有专家教授的讲课,又穿插了很多动画、图片和音乐,美轮美奂,同学们看起来也会更有兴味。现在还有很多古诗词的音频,音乐优美,语言也活泼。总之,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同学们一定会爱上古诗词。”
俞教授说,给小学生上古诗词课,这是他的第一次尝试。“给小学生上课与大学生不同,讲课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作品上,逐字逐句进行解读分析,尽量淡化历史和理论,用通俗的语言做到深入浅出,希望小朋友能喜欢。”
■相关链接:
百节大咖微课弘扬中国经典
《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融媒项目是面向青少年打造的旨在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上线下学习项目。该项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明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扬子晚报承办。
优秀传统文化微课堂大咖云集、名师荟萃,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鸿良,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南京市藏书家协会主席薛冰,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束雅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等二十余位大咖专家组成“经典讲师团”,为学生打造全面的、融媒交互式传统文化空中课堂,旨在传承中国经典,根植文化自信。
《走进中医世界》是《爱上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融媒项目继《趣读四大名著》后推出的第二组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接下来,优秀传统文化名家名师微课堂还将带领广大学生吟诵最美诗词、发现汉字之美、品味传统节日、悟求书法之道、追溯大美运河、领略大美昆曲、学习国画品鉴、探寻非遗文化。
(苹果版)
(安卓版)
扫码进入
紫牛新闻
观看课程
下载少年志APP
观看更多精彩课程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