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正在军博开展,展出至2021年2月底。1900余件文物及展品亮相回顾了抗美援朝这段光辉历史,其中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据悉,主题展自10月25日10时向社会公众开放,每天限额接待8000人。
观众在参观英烈墙。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展厅3300平方米,主展线长500米
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一层西侧3个展厅举办,面积约3300平方米,主展线长500米。
展览内容以时间为脉胳编排展陈内容。分为序厅、“正义担当 决策出兵”“运动歼敌 稳定战线”“以打促谈 越战越强”“实现停战 胜利归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贡献”、结束语等7个板块,设置“中国人民志愿军思想政治工作”“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保障工作”“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最可爱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5个专题,全景式回顾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程,接续反映战争结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
走进主题展览大厅,首先看到的是志愿军使用过的各式武器实物。其中既有极具代表性的米格-15歼击机、215号坦克等,也有赵顺山用过的十字镐、张桃芳在冷枪冷炮运动中使用的步枪、唐章洪使用过的迫击炮、起雷英雄姚显儒使用的排雷钳、牛保才使用的电话机和线拐子,这些都是为此次主题展览精心挑选的抗美援朝装备实物。
在云山战斗中,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第348团9连4班副班长赵顺山在轻机枪不能使用的情况下,用这把十字镐一连砍死了3个美国兵。
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图为伍先华的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勋章证书。伍先华是四川遂宁人,1952年9月29日,江原道金城郡官岱里战斗中,志愿军第12军第34师第100团2连3班班长伍先华抱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为部队前进打开了通道。立特等功,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824件文物首次对外展出
据军博介绍,现场共展出照片540张、展品及文物19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及珍贵展品81件)、艺术品15件、图表制字84幅、景观4个、视频18个。展出作战地图、文电档案、旗帜徽章、缴获武器等大量有代表性的文物,平均每米展线陈列3件以上文物,配合运用油画、国画、雕塑等艺术品,增强历史厚重感。
此次主题展览展出了众多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如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时期使用的望远镜,志愿军二级英雄郑起的军号,俘虏63名敌军的刘光子使用的冲锋枪等。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如伍先华的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勋章证书,韩德彩的立功材料和战斗经过图,上甘岭战役中被炸断50多处的电话线。
展览精心布局,采取多种展陈方式,如《捍卫和平》主题雕塑,油画《决策出兵》和决策过程时间轴,顶部悬挂的志愿军部队番号旗阵;现场打造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两场战斗实景,设置“凯旋门”、“最可爱的人”等重点体验式景观,利用声光电等技术,增强参观代入感。突出讲好英雄故事,结合具体战役战斗或重大事件,生动讲述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一大批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
现场展出的志军军缴获美军的武器弹药。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本周日起开放 每日限额8000人
自10月25日10时起,军事博物馆对社会公众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9时-17时(16时停止进馆)。12月31日前,周一不闭馆。
参观实行实名制预约(含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儿童),错峰、限流参观,每日限额8000人(09:00-12:00时段、12:00-16:00时段各4000人);不提供团体预约和现场预约。
观众可通过军博官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电话语音自助系统等官方平台,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港澳台身份证、护照等实名制预约1-10天内的有效参观。累计三次爽约的账号将在60天内无法预约。
观众入馆须出示本人预约成功界面截屏、预约时使用的有效证件原件、本人实时健康码,配合测温后入馆参观。请全时正确佩戴口罩参观。为避免造成聚集,请在预约时间段入馆参观,如错过预约时间段将谢绝入馆。
黄继光用过的水壶。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讲述】
退伍军人:军事实力在变,英勇奋战的精神没变
在某部委工作的庄先生说,他是一位退伍军人,退伍前在部队担任通讯兵。他说,“我在部队12年,部队里的政治教育也经常提到黄继光、邱少云这些革命先烈,他们不光是人民英雄,也是我们部队的英雄。”
在展览现场,他比较感兴趣的是展出的各种武器,“可以说,当时我们跟美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差距都是非常大的。志愿军在朝鲜的冰天雪地里,连基本御寒的衣服都没有。但最后却把美国军队打败了,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电视剧《亮剑》中提到的‘亮剑’精神,就是不怕死、舍我其谁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庄先生说,今天看,70年前的武器装备是很落后的,这些年,军队的科技实力、军事实力都发生了变化,但不变的是军魂,部队骨子里英勇奋战的精神没有变。“这些年军队也涌现出来的一批革命烈士;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像汶川地震、抗疫救灾中,中华儿女展现出的革命精神还依然存在。”
【展品揭秘】
《志愿军军歌》
现场展示的周巍峙为《志愿军战歌》谱曲的手稿。志愿军战歌产生在抗美援朝一线,歌词作者是志愿军炮兵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展览现场,一张巨幅照片显示: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分别从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吉林辑安(今集安)等地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激昂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不知鼓舞了多少志愿军将士,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在第二部分,现场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誓词和周巍峙为《志愿军战歌》谱曲的手稿。据了解,志愿军战歌产生在抗美援朝一线,歌词作者是志愿军炮兵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
1950年10月,麻扶摇所在的志愿军炮兵第1师奉命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开到鸭绿江边的安东市,集结待命,准备入朝。在志愿军入朝前夕,各参部队进行战前动员,连、营、团层层召开誓师大会。在战前动员会上,战士们群情振奋,斗志高昂,决心书、保证书、请战书纷纷送到连部。麻扶摇被战士们高涨的战斗情绪所感染,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写了一首出征诗。原诗是:“雄赳赳,气昂昂,横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
这首诗在志愿军部队迅速流传开来。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在他写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一文中,引用了这首诗,并将“横过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将“中国的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篇通讯。
1950年11月26日,音乐家周巍峙翻看当天的《人民日报》时,被诗的豪迈气概所感动,遂激发起创作热情,马上进行谱曲。仅半小时左右就将歌曲谱完。并以诗中最后一句“打败美帝野心狼”为暂定歌名,署名“志愿军战士词,周巍峙曲”。1951年4月5日,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五一劳动节示威游行时唱歌的通知,正式称这首歌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坚守松骨峰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展出的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作家魏巍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记述了志愿军第38军第112师第335团1营3连坚卫松骨峰的英雄事迹。这篇激动人心的通讯,很快传遍了祖国各地。从此,“最可爱的人”就成了志愿军将士的光荣称号。
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38军某连坚守松骨峰高地,抗击着敌人20余架飞机、数十门火炮、10余辆坦克和数百名步兵的一次次进攻的场面。最后,一片火海的阵地上只剩下副指导员和6名负伤的战士,但松骨峰依然是敌人不可逾越的屏障。
鏖战长津湖
在第二部分“运动歼敌 稳定战线”展区,现场设置了冰天雪地的鏖战长津湖景观,一批志愿军战士埋伏在雪地里,有的战士已经闭上了双眼。1950年的冬天,朝鲜半岛遭遇5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气温最低近零下40摄氏度,长津湖畔到处是白雪皑皑,人走在雪里只能露出上半身。现场解说员介绍,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成建制被冻死的情况不在少数。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后,人们在一位名叫宋阿毛的战士身上发现了这封绝笔信。
现场展出的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第179团1营副政治教导员杨石毅的入朝作战记事本,长津湖战役期间,该营2连7班、8班27名同志在阻击德赖斯代尔特遣队的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杨石毅在恶战结束后来到现场,记录下烈士们牺牲的壮烈情形。
“……八班的阵地在山脚下,离公路只七八十公尺,他们挖的都是散兵坑。他们为反坦克而离开了工事,因为打坦克是越近越好,足以证明他们,虽然初和坦克战斗但没有害怕它……我们又看到了二十七位烈士倒在血泊里的情况,他们的子弹已打完,榴弹已打完,每个烈士的小手指上还挂着三四个一二个的铁圈……”
血战上甘岭
上甘岭战役中,被炸断50多处的电话线。这也是首次展出的文物。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阵地突出,楔入敌方,直接威胁着敌军的金化防线。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起“金化攻势”,在大量火炮、坦克、飞机的支援下,分6路向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发起猛烈进攻。企图在志愿军的防线中央打开缺口。
志愿军第15军防守部队,依托坑道工事,与敌展开反复争夺战。打退“联合国军”多次冲击,战斗异常激烈,597.7高地半小时内便落炸弹七、八万发。在反击597.9高地战斗中,某连排长孙占元两腿被炸成重伤后,仍顽强地指挥战斗,并用缴获的两挺机枪轮流射击,最后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1952年10月19日,志愿军再次反击597.9高地时,冲到半山腰突遭敌机枪火力点射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2营通信员黄继光所在部队被敌火力压制前进受阻,挺身而出,带领两名战友执行爆破任务。在连续摧毁敌多个火力点后,他身负重伤,顽强爬向最后一个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眼,壮烈牺牲,以生命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
上甘岭战役,“联合国军”在仅有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投掷炸弹190多万发,平均每天24000发,每秒钟6发,每平方米土地76枚。战斗之激烈残酷,为世界战争史上所罕见。
在现场展出的上甘岭战役中被炸碎的岩石,一锹岩石里有70多块弹片;黄继光牺牲处挖出的爆破筒也在这里展示。
朝鲜停战协定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现场使用的砚台、毛笔、铜笔架、铜镇尺。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有一些重要历史场景也是第一次在展览中呈现。比如签订停战协定,三方的统帅其实并没有到板门店,彭德怀是7月28日上午在开城签字,金日成7月27日晚上在平壤签字,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是在汶山签的字,7月29日下午,谈判双方在板门店交换签字文本,并公布停战协定文本,上述历史图片与签字仪式现场使用的砚台、毛笔、铜笔架、铜镇尺等文具一起展出。
现场展出的照片显示,1953年7月27日下午1时,所谓的“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上将马克·克拉克于汶山在停战协议上签字。马克·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令人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为了促进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缓和亚洲紧张局势,1958年2月19日,中朝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8年年底全部撤离朝鲜。1958年10月25日,最后一列志愿军归国列车即将驶上征程。1958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接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高度赞扬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志愿军老兵物品
展览最后的两个压轴专题展区,一是2014年起第一批至第七批我国从韩国迎回的志愿军烈士遗物;一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这个展区里,右边是“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左边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火神山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的抗疫日记本。17岁入朝作战后拍摄的黑白照片、战胜新型冠状病毒后与医护人员互致军礼的照片、火神山医院出具的出院证明……与志愿军老兵张兆堂有关的4件物品在展览中展出。
据新华社报道,站在展柜前,张兆堂老人拿出黑白照片原样展示给记者。“我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相当于又打了一仗,这一仗,我又打胜了。”老人说,志愿军敢打必胜的信念一直烙印在自己身上,他住院时给军队的白衣战士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也是为了和他们相互鼓励。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影记者 王远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