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化学学科迎来百岁华诞,50余位院士曾在这里求学或任教
2020-10-24 22:48:23

扬子晚报网10月24日讯(通讯员 齐琦 于玥晗 记者 杨甜子)10月24日,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发展大会在仙林校区举行,两千余名师生院友和嘉宾欢聚一堂。大会颁发了南京大学化学学科终身成就奖,高分子化学家程镕时院士、物理化学家陈懿院士、分析化学家陈洪渊院士被授予“南京大学化学学科终身成就奖”。

佘治骏  摄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南大化学学科从创立以来,32位两院院士曾在此任教,校友当中有39位当选两院院士,1位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

陈懿院士1951年来到南大化学系本科学习,后一直在南大工作,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在陈懿院士的本科阶段,化院的理论物理课由“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授课、化工课由“化工之父”时钧授课、无机化学由戴安邦授课、有机化学由高济宇授课、物理化学由李方训授课。

“当时很多老师从国外著名高校归来,都在教学一线授课,上课要求标准很高。”陈懿告诉记者,始终重视基础,重视本科生教学是南大化学学科的传统。“在‘大跃进’结束后,教育部统编首批本科生教材,将全国教材拿到南京来挑选编纂,集采众家之长,化学四门专业课中有三门与南大密切相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 陈懿表示,如今科研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尤其要培养基础扎实的学生,尤其对于本科生,不明确未来的岗位,但只要数理化基础扎实,都能从容应对难以预料的问题。“到了研究生期间,就要深入到某一个学科的前沿,关键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要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仅仅写一篇论文是没用的,要通过系统训练,具备更高层次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陈洪渊院士1956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在南大已有64年。多年以来,陈洪渊院士一直非常重视教学,“教学是刀背,科研是刀锋。没有刀背支撑,刀锋就会卷刃。”对于学生,他的要求是要有家国情怀、有穷究物性,有创新的勇气。“我们人类生命就是化学过程的结合,在社会经济领域,材料、能源、医药各方面都离不开化学”。他表示,做科研的要求是顶天立地,在科学上要有所“发现”;在科学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应重在“创新”;最终,又都要把科学上的发现和技术创新应用或落实到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的需求上。

佘治骏  摄

“南大化院是我学习的初始地,从基础出发,南大化院一直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南大化院87级校友鲍哲南在当天视频致辞中,回忆了自己在化院学习时为未来打下的坚实基础。“我清楚地记得,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我们最终需要达到一定的产率才可以获得高分,且只有一次机会。”这样严格的训练要求使得鲍哲南每次实验前都要设想好每一个步骤,然后才会做实验,“后来我每做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情,都会提前仔细想好每一步,这个训练让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受益匪浅。”同样是在化院,薛奇教授为本科二年级的鲍哲南打开了实验室的大门,“薛奇教授慷慨地让我在实验室做了一个暑假的实验,将我引入了高分子化学领域,对我一生的科学研究都很重要。”

佘治骏  摄

在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发展大会上,成立了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科建设咨询委员会,聘请姚建年、吴养洁、陈懿、陈洪渊、刘云圻、方维海、郭子建、彭孝军、席振峰、唐勇、蒋华良、鲍哲南、樊春海13位院士为委员。会上启动了新百年发展基金,并发布了《美国化学文摘社科学文献典藏:南京大学》。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