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龚琳娜:我得像一株植物那样茁壮地向上长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0-29 16:29:12

9月底,龚琳娜带着她的“24节气古诗词音乐会”巡演到江苏,每到一处演出,她都邀请当地孩子同台演出。在江苏大剧院采访前,摄影师忙着架设备调灯光,龚琳娜自在地坐在一旁用手机复看刚才的排练视频,看着南京孩子的表现,她笑得特开心说:“你们来看,这些孩子跟小天使似的。”龚琳娜给不少人的印象可能还是舞台上夸张的服饰妆容和挤眉弄眼的表情,而坐在记者面前的龚琳娜,端庄清秀特别婉约,说到山山水水和云朵,她常常眯起眼很陶醉。

“我算是第一代网红”,其实一直没变

采访龚琳娜,怎么也绕不过去《忐忑》《法海不懂爱》这些“神曲”,记者先从这里开始聊,龚琳娜对此一笑了之:“其实我算是第一代网红。”

2010年北京新春音乐会,龚琳娜在3分半钟的演唱里,全是“咿咿呀呀哦哦”绕去绕回,加上夸张的面部表情,使得《忐忑》在网上爆红。随后,“奇装怪服”的龚琳娜又在2012年带来《法海你不懂爱》,2013年带来《金箍棒》,“坐实”了“奇腔怪调”的标签。

很多人由此对龚琳娜形成了刻板印象,所以这次“24节气古诗词音乐会”的海报,多少会让人感觉反差很大,海报上以及记者眼中的龚琳娜就是那种常见的民族音乐家的样子。

说起当年“爆红”的争议甚至非议,龚琳娜云淡风轻:“目前我也还在给很多合唱团排《忐忑》的无伴奏合唱,我现在住在云南,村里有不少壮族人,他们也在唱无伴奏《忐忑》,但很多人说听一万遍也学不会。实际上,《忐忑》是一个中国声乐的高技巧作品。”

龚琳娜对自己的定位当然不是吸引眼球那么浅层,“我是想,如果没有帕格尼尼,小提琴的技巧就不会那么进步。所以中国声乐为什么要一直向西方声乐学习?虽然美声唱法特别科学,但中国唱法非常丰富,而且它无法统一,也不能统一,我在《忐忑》里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戏曲发声法,这次24节气古诗词音乐会,我也用到了多种不同的声音技巧,很有韵味,我就是想向大家展示中国声乐的魅力,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大家自信地爱上我们自己的声音。”

《忐忑》创作于2004年,但实际上,龚琳娜2002年起就开始唱古诗词。她对自己定位是“中国新艺术音乐家”,从楚辞的神话故事,唱到诗经,唐诗宋词。

龚琳娜从头到尾都没有变过,她走的是中国新艺术音乐的路,“音乐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就像你每天穿不同的衣服,《忐忑》比较有创造性、很多元,《静夜思》《小河淌水》《海上生明月》就非常安静优雅。唱法上也分阳性、阴性,中国文化就是这样,就像中医它不分科,所以我们的声乐不分摇滚还是流行,我唱不同的歌就用不同的那一面,这也跟一个电影演员去演不同的角色是一样的。”

“我的歌声可以激活那些可能奄奄一息的生命”

这次巡演的24节气古诗词音乐会,各地同台的孩子的父母正是当年惊叹《忐忑》的那群人,想想也很奇妙。对此,龚琳娜表示,她从来没有想过她的观众是什么年龄,是否有文化,或者是哪个群体,“我唱歌就是来激活生命的,所有生灵。我经常在湖边给天鹅唱歌,也会经常对着牛唱歌。我认为所有的生命包括动植物,都可以用声音的频率来沟通。”

龚琳娜说,如果没有音乐,没有唱歌,她的生命就要枯萎。而且没有音乐,也就没有她和老锣的爱情。

毫无疑问,丈夫老锣是龚琳娜音乐世界的引路人。这个瘦高的德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踌躇满志要把中国音乐发扬光大。他对传统文化有着超过一般人的热切和毅力。为了把屈原的《九歌》全部谱曲,他用了大半年翻阅中文德文英文的介绍书籍,然后把所有字标上拼音,一字一句地去念,直到把这些字词消化到心里,再为此作曲。而龚琳娜说到老锣时也饱含倾慕:“没有想到一个老外比我更懂得更珍爱中国的古诗词,这就是我很欣赏他的原因。”

老锣要做中国音乐,龚琳娜需要有人写歌,写中国的歌,“所以其实我们两个的爱情完全是基于对中国音乐的共同理想,他写我唱,而且用的都是中国乐器,我们乐队里有箫有扬琴这些,老锣为它们写作品,我们甚至把曾侯乙编钟搬到舞台上,希望通过我们把这些在博物馆里几乎没有‘活路’的古老乐器做一个复苏,把它们也激活。恩,我一直觉得,我的歌声可以激活那些可能奄奄一息的生命。”

以前是龚琳娜唱给大家听,现在她要让大家跟着一起唱,唱中国古诗词,“我的两个孩子在中国待了十多年,也问过我为什么要学古诗词?那么久远了,跟他有什么关系?其实我自己小时候也最讨厌古诗词,因为太难懂了,都是文言文,只能死记硬背。”而她如今从古诗词里找到了巨大力量,“比如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讲’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说,我现在不害怕任何困难,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这些都跟我理解了古诗词有关,我希望把这些教给孩子们,教给观众们。”

“在云南,我可以像一株植物茁壮地向上长”

3年前,龚琳娜一家从北京搬到了云南大理。她在北京时嗓子和状态越来越不好,自觉身体需要山和水,“音乐本来就是给人能量的,我得像一株植物那样茁壮地向上长,才能唱出好歌声。”现在她每天爬到家后面的山上唱歌。

老锣就是在大理创作的24节气歌,春分的花开满古城,夏至的雨飘零洱海,中秋的月高挂苍山,大理的自然灵性成为了他们创作新的灵感。

在大理,她的朋友圈以邻居为主。她说,在云南,根本没人在意你之前是做什么的,英雄不问出处,人和人之间没有分别,“我刚去时,很多人知道我。他们就跟我说别来我家,不想认识名人,怕麻烦。”很多人之所以放弃城市生活去那里,就是想过陶渊明式的生活。

一直以来,龚琳娜都是“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无论在采风时,还是在生活中,她都能把音乐和快乐带给身边的普通人。渐渐地,她顺理成章地组了个“邻居合唱团”。

“这个合唱团纯属自然形成,一开始邻居教我打太极拳,教我中医,那我能教什么呢,就是唱歌!”龚琳娜说,最初三五个邻居在一块儿聚会、唱歌,她就把唱歌方法教给他们,人越聚集越多,后来竟达到30多人,自然而然取名“邻居合唱团”,她教大家认谱,几十人还分出了声部。每次聚会,邻居们围坐在一起,有十几岁的学生,有年轻的妈妈,还有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一起开声、练气、唱民歌,唱到兴头上也站起来舞蹈,十分惬意。

另外,她还在多个平台教网友唱歌,还做了个声音教育项目,要把中国的声音唱出来传下去。说起原因,龚琳娜表示,她发现孩子们都在学钢琴,从小听西方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而关注中国音乐的人少了,“说回《忐忑》,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这首歌,我就觉得很奇怪,很多音乐学院的学生一句意大利语也不会说,却能把意大利歌剧全唱下来,但《忐忑》一句词都没有,他却唱不下来。我认为大家丢了自己的根,失语了。所以我必须做这个努力,我把它叫做声音行动,在家我就教邻居唱,在舞台上我就教观众唱。”

上网课教唱歌 图片来自龚琳娜微博

除此外,她充分享受云南生活,她说每家都有一片地,很多人种菜,她家的地被她种了花,大丽花、菊花、马蹄莲等等,“还有茉莉花,你们江苏的名花,小小的花苞特别漂亮,很清香。确实是’雪也白不过它’,所以我想《茉莉花》里唱的也像江苏人,你们的那种美好不张扬,又特别纯净。”“我一个完全不懂得怎么种花的人,每天要去拔草,去摘花,要了解季节和节气。我从早上起来,就可以慢慢地’摸’着时间,我真的摸得着时间,一分一秒,不是说不看手机了哈,而是真的摸得到时间,没有迷迷糊糊地过,没有盲从地过,每一分每一秒都属于我自己,我可以躺在那看云看天,然后一阵风吹过来,哇,怎么会那么香?”她还养了一只猫,不过猫每天都在外面疯玩,晚上才回来陪她。

微博上晒在云南的日常生活

她说到这里时一脸陶醉,还反问记者:“你知道吧?就是那种你活着,你可以体验到万事万物,看云卷云舒的感受,我觉得这才是生活和生命。”

【快问快答】

K=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G=龚琳娜

K:巡演邀请当地孩子参加,是一件很费劲的事,需要提前筹备,而且有不确定因素,你的出发点是什么?

G:其实是我想种下“种子”。我有很多有趣的练气练声方法,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练气练歌愉快地把古诗词唱出来,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感受,种下文化自信。

K:你和老锣下面有什么创作打算?

G:我们的第二张专辑《山海经》已经录完了,准备年底发,里面有10首歌,唱的是山海神话。从混沌到凤凰到比翼鸟,会唱很多神兽,包括饕餮。每个人物都有一首歌,每一个神兽都有一个声乐技巧。

K:你们的工作和生活分得开吗?

G:我们在寻找一个平衡。喏,很简单一个问题,两个男孩谁来管?他带孩子很有一套,我们就做一些分工,目前他陪着孩子们在德国读书,距离上分开了,他在德国作曲传过来,我在这边唱。

K:上半年不能演出时你都在忙啥?

G:我在云南专心采风啊,你知道我走了多少地方吗?我几乎把云南红河州文山州,彝族、纳西族、白族走了遍。哎呀,有一个大发现,就是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做得太好了,再偏的地方也修了路,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而且大家都有网络,很容易就能找到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能加上微信,便于后面联系。

K:你想唱到什么时候?

G:现在是我作为歌手的最好时光,20多岁的时候人是不成熟的,我现在40多岁,经历过爱情,经历过失败,经历过很多挫折,现在我唱歌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另外,声带会逐渐老化,现阶段是我的最好状态,希望我的整体声乐技巧更好,我一定珍惜现在的时间,全力唱歌。

K:这次来南京,有什么收获?

G:我在云南认识了一位古琴家顾浪,他是南京人,南艺毕业。他原先学琵琶学三弦,到云南以后他弹古琴,现在成了我的古琴老师。在做24节气古诗词音乐的“小寒”节气时,我就觉得这么冷的天,应该用古琴来弹。而顾浪身上的那种文人气质特别适合,他在云南也不社交,就一个人在那弹琴和看艺术电影,特别清冷。所以老锣就特地为我们俩创作了《为有暗香来·小寒》。江苏大剧院这场演出,我要把顾浪邀请来了,作为古琴演出嘉宾参加了,特别棒。

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孔小平

视频拍摄 | 戎毅晔 于房浩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摘编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