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有条八角街,街上有个仓姑寺,寺里有个阿尼拉们(藏语尼姑)自己开的甜茶馆。2012年待在西藏的那一整个夏天,我天天都去那里喝“下午茶”。
西藏有无数的寺院,耳熟能详的那些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桑耶寺的壁画、色拉寺的辩经、大昭寺的朝拜、哲蚌寺的雪顿节晒佛、甘丹寺的山坳地貌……仓姑寺的神奇之处在于大家并不是冲着寺院本身去的,而是顺路或是专门寻着它的甜茶馆去的。仓姑寺不大,典型格鲁派的黄墙黄窗、黑白布幔,从外观看就像一个色彩明艳的小盒子。三幢两层的小楼,中间围出了一个小院子,外面栽了各种花草,凉棚里面就是甜茶馆。
仓姑寺下午茶的画面里没有精致的白瓷茶具、三层的玻璃点心盘,也没有蓝眼睛猫咪做陪衬、古典乐为背景,更别说什么衣着华丽的贵妇了。这里甚至连点餐都无需费心搭配思考,因为可选的饮料只有两种:甜茶或是酥油茶。在西藏,当地人一般是这两种茶换着喝,而汉人一般还是习惯点口味和质地都比较接近奶茶的甜茶来喝。甜茶灌在老式的热水壶里,10块钱一壶,自己提了壶去座位上倒出来喝,喝茶的杯子也是那种小时候常见的茶色玻璃杯。要想增添一点滋味儿,可以来一碗藏面或是酸辣土豆粉解解馋。当然,这些食物对于22岁时食欲猛如虎的我来说,充其量是塞牙缝的零食。
22岁无知无畏的我,从成都一路搭车加步行,连滚带爬地来到拉萨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想吃、哪儿都想去。真的,那历时12天、2140公里的人生第一次公路旅行不是开玩笑的!我要去布达拉宫,去罗布林卡,去大昭寺,还要冲出拉萨,去纳木错,去日喀则,去珠峰登顶!就是带着这样的壮志雄心,我背着那只比我上半身还高出一截的“北面”背包一路寻着地图来到了朋友介绍的青旅。青旅的主人叫海哥,是个温柔的湖北汉子,为了消减我心中的旅行焦虑,他领着风尘仆仆的我来了仓姑寺喝甜茶。仓姑寺里我这样的人不多,波拉莫拉(藏语爷爷奶奶)最多,海哥说他们喜欢朝拜完,摇着转经筒绕过来坐一下。“甜茶配素面,早上来是解决早饭,下午来是解决午餐。”这里的波拉莫拉似乎每一个人彼此都认识,谁跟谁都能聊上两句,不过奇怪的是拉萨的老年人聊起天来一点都不吵。他们总是一边搓转着手中的佛珠,一边微笑看着彼此说话。坐在我邻座的一对波拉莫拉他们没跟任何人聊天,就只是安静地喝茶和搓珠子。
“上布达拉宫做义工?”
“去了要是人家不收怎么办?”
随着对旅行焦虑的升级,我这问句的声儿也越来越高,在一片窃窃藏语中尤其显得字正腔圆。这时,旁边一直沉默不语的波拉拍了拍我的肩,我惊了一下看向他,随即不好意思地红了脸。波拉笑了,他从布口袋里捏出了一小块糌粑递给我,看到这块又黑又干的小面团,我伸出的手又在犹豫。“快拿着呀,哎呀,这是波拉喜欢你呀!糌粑是西藏人的宝贝,一般不会随便给的呢。”
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唯一一块糌粑,除了咸就是酥油香味儿,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吃完我就不再想着那个“五日游遍西藏”的宏伟计划了。后来,我安安静静地在西藏待了一个半月,每天白天睡觉,下午两点钟来仓姑寺甜茶馆吃茶、读诗,偶尔徒步去远一点的寺庙湖错,晚上就窝在青旅里跟驴友们喝酒聊天。那一年,在拉萨在仓姑寺在八角街上的青旅,我们聊文学、聊音乐、聊爱情、聊穿越西藏的旅行,而今想来这一切就如同一场梦一样,梦中人已各自飘零。我认识了跟我一样“被困于此”的小敏、半拍、默默、飘飘、牛牛……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来到西藏的原因和方式也各不相同,靠不同的技能讨生活,在此地或是他方。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每天下午我们都会去仓姑寺喝下午茶。
关于作者
颜雅培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青年教师。外国文学译者,女性文学研究者,诗歌爱好者,世界旅人。译有多篇西班牙和拉美国家文学作品。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