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600年历史的昆曲,传统起来有多经典?实验起来又有多现代?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名家、名剧、名团云集,而上海昆剧团则携其经典剧目《玉簪记》和优秀新创小剧场实验剧《椅子》两部风格截然不同的代表作品献演南京。11月15日下午,京昆群英会组委会、江苏省演艺集团与新华日报昆虫记戏曲工作室联合主办“我们在艺起”国潮TALK活动又出新番:“风从海上来”——上海昆剧团两部大戏四位主演吴双、沈昳丽、罗晨雪、胡维露与南京戏迷面对面,交流分享戏里戏外的趣闻轶事。
既不动昆曲,也不动尤内斯库——
《椅子》,昆曲实验起来超时髦的!
小剧场实验昆剧《椅子》11月15日晚7:30在江南剧场精彩上演。该剧改编自法国剧作家尤金·尤内斯库的经典原著,两位“梅花奖”获得者吴双和沈昳丽携手主演,小剧场实验昆剧《椅子》主创很强大,但同时这个创意也很大胆——
尤内斯库被称作荒诞派戏剧之父,而他的经典之作《椅子》相当地“荒诞”:故事背景设置在一座无名孤岛上,一对老年夫妇,一个不断编织竹篾、一个整日竹篮打水,两人喋喋不休,但倾诉的对象只有面前的椅子。这天,他们邀请了所有人,并热烈期盼着一位将带来有关人生意义的客人。等待的过程中,他们“见”到了故友、初恋、孩子、皇帝等。最后,一位客人姗姗来迟,可这位好不容易到来的客人却是个哑巴……剧很精彩很现代,然而第一次观赏该剧的观众脑海中大概会全程浮现出若干问号:昆曲还能这么演?还能这么时髦这么好玩?
15日下午的活动现场,主演吴双和沈昳丽跟南京的舞台艺术爱好者们一起探讨了关于这部直接跨越了剧种、跨越了东西的超级跨界之作。二人笑言这部剧跨越的可不仅是时空和扮相,还有西方的先锋荒诞剧和中国的古老昆曲。《椅子》是昆曲600年来头一遭这么大跨度的改编。法国人的荒诞剧本是如何砸到高度程式化的昆曲头上呢?据二人介绍,昆剧《椅子》起源于是日本戏剧家铃木忠志的一次命题作文,“在他创办的日本利贺戏剧节上他向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家发出邀约,请大家分别改编法国戏剧家尤内斯库的这部经典之作”。
“我们的原则是:既不动昆曲,也不动尤内斯库”,吴双现场用这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要求来形容这次改编,“其实大家仔细看完该剧就会和我们一样发现:荒诞当中有不荒诞,而我们的表演则是从昆曲传统的‘一桌二椅’变成了只有‘二椅’,我们要用表演来体会从无到有,在从有到无”。他透露该剧整个团队充分践行了实验剧的精神,不仅导演每次演出都想在原有版本上再行修改,甚至对手沈昳丽也会有一些“即兴发挥”,“真的演过太多版本了!”
“戏曲的学习讲究言传身教,我们从小学戏都是这么学过来的”,舞台上一向又美又端庄的闺门旦沈昳丽这次首度扮老,演绎一位垂垂老矣的老妇,对此她表示自己除了要学习如何演出老态之外,也收获了很多思考,“实验剧给了我一个思考过程,比如以前程式化的表演我们都知道这个动作应该是怎样的,而实验剧的这次尝试让我会往深处想:这个动作是怎么幻化过来的?怎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炼出来的?还能怎么变?”
这样的创新还是昆曲吗?为什么不老老实实演好传承好昆曲的经典老戏?但凡创新总有被嘲甚至被骂的风险,对此二人都非常看得开,吴双坦言:“好的东西创新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挨骂也是必须承受的的,我们当初甚至已经做好了被骂欺师灭祖的心理准备”。沈昳丽则坚持继承和创新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传统艺术本来就是活体传承,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不同面目,没有任何变化和创新的传承就像无根之水,传统和创新以合理比例去调试的传承才是有生命力的”。
南昆与上昆,小生与女小生——
第N版《玉簪记》,不变的是传统之美
如果说《椅子》是相当颠覆大家对传统昆曲认知的现代实验舞台剧,那么这次上昆带来的另一部作品经典版《玉簪记》则是相当传统、相当经典、相当昆曲的老戏新唱。两位主演80后的罗晨雪和胡维露在现场也跟戏迷们交流起了这部风行几百年的爱情故事。
《玉簪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是昆剧经典剧目,更是上昆老艺术家岳美缇、张静娴的代表作,讲述了道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爱情故事。此次,上昆年轻的“昆四班”演员胡维露、罗晨雪接过传承棒,分饰潘必正与陈妙常,改编版本以《琴挑》《问病》《偷诗》《秋江》4折传统折子戏为基础,再现这部昆曲舞台上的轻喜剧。
“今天来到紫金大戏院,特别的亲切和感慨,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南京的戏迷对罗晨雪当果然不陌生,江苏省戏曲学校98级昆剧班毕业的罗晨雪师承于胡锦芳、龚隐雷、孔爱萍、徐云秀等老师,2012年罗晨雪正式拜张静娴为师,成为上海昆剧团第一个从外地引进的艺术人才。每个昆曲演员都熟稔《玉簪记》,这是在校必修课,罗晨雪也透露,自己在戏校时就跟胡锦芳老师学过《琴挑》,“胡老师的南昆风格非常细腻,塑造的江南女子也非常有个性,南昆版的陈妙常非常完美。到了上海以后,我有机会向张静娴老师传承了全本《玉簪记》,上昆版的《玉簪记》取其精华中的精华”,现场罗晨雪还清唱演示了南昆风格和上昆风格发音咬字唱腔上的不同,“虽有不同,但都非常非常美,都很有味道,都是我艺术上的宝贵滋养”。
“这部戏去年新排了以后是以一个全新面貌呈现给戏迷们”,胡维露现场详细介绍了经典版《玉簪记》的经典之处,“这部剧我们完整传承自岳美缇老师和张静娴老师,此次岳美缇老师担任总导演,张静娴老师作为艺术指导”。据二人介绍,该剧的经典传承来自于岳美缇和张静娴两位前辈从一个发音到一个眼神、从唱腔到身法,每个细节的精心传授和打磨。而新版为配合青年演员的形象气质和现代观众的观剧需求,经典版《玉簪记》对舞美、服装、音乐、表演都进行了全方位提升。而作为年轻的昆曲女小生,胡维露也引起了戏迷们对于女小生的好奇,“其实女小生不那么稀有,虽然昆曲的女小生相对较少。不过昆曲有很多程式化的传统的东西给我们帮助,所以在技术上并不难。但唱好女小生最重要的是传统的底子打厚,其次是个人的积累和戏曲审美的理解。不同的戏中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但传统的程式非常严谨,仍然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艳
现场摄影:丰收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