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奇迹”

援助国家: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援助时间:1984——1986

戴传孝 第1 期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 队员
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 主任医师(已退休)

       省人医 戴传孝 - 副本.jpg

        从我着笔的这一刻开始,回忆就如同一条丝带,把我一下子牵回了过去。作为第一批中国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我们这支队伍一共有13个人,跨越近万公里,历经10余天,才抵达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已经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中坦医疗合作也从那时开启。我向回忆中去,也从回忆中来,60年前的那段援桑岁月,一直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64年8月28日这个日期,我永远记忆犹新,这是我们首批援桑医疗队正式到当地列宁医院开始工作的日子。医疗队队长洒景浩是军人出身,所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也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满岛盛开的丁香花、结满硕果的椰子树……还来不及欣赏被蔚蓝大海环抱的桑岛,在抵达的第二天,我们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


       那时候,桑给巴尔刚刚独立,成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我们也是从原本既定的支援索马里紧急改为前往那里援医。一切都似乎有些“匆忙”,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就被当地政府安排在一个简陋的旅馆内,一住就是三个月,饮食上也不习惯,前三个月几乎没吃到一粒大米。直到后来搬到了一个两层的小楼房里,三人一室,条件才有了些许改善,再后来也来了一位专职厨师,我们终于吃上了中国的饭菜。但总体来说,岛上的生活是艰苦的,我们都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与家中的联系也只能依靠每两个月来一次的外交部“信使”,他们给我们带来家人的消息,再帮我们把工作之余书写的家书转交给家里人,这是我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1964年,我院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戴传孝完成当地首例断肢再植手术.jpg

1964年,我院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戴传孝完成当地首例断肢再植手术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的桑给巴尔是一个严重缺医少药的国家,很多没有钱的病人只能放弃治疗。所以,除了在医院为病人看病,我们全体医疗队员每周还会抽出半天时间下乡巡回医疗,当地百姓每次都早早地排起了队伍等待我们的到来。慢慢地,他们越来越相信中国医生,在路上遇到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喊道:“China,China,Doctor!”

1964年,新华社报道我院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戴传孝完成当地首例断肢再植手术新闻.JPG

1964年,新华社报道我院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戴传孝完成当地首例断肢再植手术新闻


       当然,更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和队员们还完成了当地首例断肢再植手术。那是1965年11月的一天,上午我刚上班不久,一位老工人抱着一只几乎完全断离的手臂走进医院,鲜血直流,大家都震惊了,他的左手同前臂只连着一点皮肉,大块软组织缺失。按照惯例,我们可以直接进行截肢缝合处理。但在1963年,我国国内已经有了首例断肢再植的成功案例,加上当时我的队内上级、国内著名的外科医生周志耀医师也在场,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遂义无反顾决定实施再植手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周志耀给予支持和指导,我们的手术持续了8个小时终于结束,在后来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们又先后对他进行了5次手术,断肢再植宣告成功,在当地反响巨大,国内也做了及时报道,当地人更称这是一个“奇迹般的手术”。

1965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坦桑尼亚时接见我国首批援桑医疗队,,提出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二排中为我院援桑医疗队员戴传孝.jpg

1965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坦桑尼亚时接见我国首批援桑医疗队,提出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二排中为我院援桑医疗队员戴传孝


        我们用真诚的付出收获了当地人对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爱戴。但在那片土地上,我们还是留下了一段难以释怀的回忆,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藏在内心深处的遗憾:我们痛失了一位可歌可泣的战友!他是和我一同从南京出发的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叫张宗震。正是因为他的到来,让中医针灸在桑给巴尔岛上从无到有,且影响越来越大。然而1965年5月24日,他上午在医院忙完之后,下午又随队下乡诊疗,也许是太过劳累,当天夜里,他在睡梦中突发脑溢血,我们全队队员奋力抢救了一天两夜,还是没有能把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他是我国派出援外医疗队第一位在国外殉职的医生。因为当地没有火化的习俗,我们就将张宗震的遗体平放在木柴上,队员人手一只火把,亲手点燃柴火,后将骨灰送回祖国。不久后,周恩来总理访问桑给巴尔,听说这件事后感慨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