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助国家: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援助时间:2011-6——2013-6
卢建林 第 24 期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 队长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 副院长 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
我是一名来自苏州的泌尿外科医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已有 34 年。2011 年 6 月,我带领 20 位医疗 队员远赴非洲,展开一场跨越万里山海的救死扶伤之旅。
参加援桑医疗队,没和家里商量就报了名,一直是我心中的愧疚。在动身赴桑前,我还给妻子写了满 满三大张纸,交待得再细也无法消解内心的牵挂。但和我们一样,我们的队员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刻,没有 丝毫的犹豫或退缩,把一切牵挂留在心底,义无反顾地踏上非洲贫瘠的土地。在刚刚抵达非洲时候,我们 一同努力克服时差、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生活物资没有到位等诸多困难,还要学习语言,学习野外拓展, 甚至还要学习器械维修、挖土种菜,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我们队员们身上所拥有的不平凡的人格魅力,为了 祖国的使命,大家把满腔的激情都挥洒在非洲大地上。

海难事件诊治现场(病区)
根据安排,我们 12 位队员被派驻到桑给巴尔岛的纳兹莫加医院,这是岛上最大的综合性公立医院。 虽然对医院的条件、设备等早有心理准备,但当真正来到医院时,我们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医院内,好几个病人挤在一个房间,既没有区分病种,也没有专门的护士照看。病床锈迹斑斑,房间 内也几乎没有消毒设施。医院缺医少药,手术设备陈旧,这样的条件无疑大大增加了队员们的工作难度。 但为了治病救人,我和团队成员还是迎难而上,立即开始了满负荷工作。

前列腺电切
还记得桑给巴尔岛上第一例微创泌尿外科手术,就是由我开展的。当地的一位患者要切除增生的前列腺, 微创手术是最佳选择。可是手术前一天,当地护士长借来的设备不仅锈迹斑斑,镜子也不配套,只能看到 12 度的视野。手术通常需要 30 度的视野,这让我心里直犯难。第二天一早,手术开始,我就着狭小的视野, 小心翼翼地操作电刀。电刀并不锋利,每切割一块组织,我都要将刀头拿出来刷洗,就这样,手术结束时, 已是汗流浃背。但手术成功后,我看到患者举起左手放在胸前,用当地独特的方式表达感谢时,此刻一切 的劳累都烟消云散。
我和非洲这片土地,也算有过“过命”的交情。2011 年 9 月,坦桑尼亚发生震惊世界的沉船海难事件, 造成重大伤亡。得知沉船事件发生后,我第一时间和医院院长、桑给巴尔卫生部联系,表示中国医疗队随 时待命,接受救治任务。医疗队主动制定了详尽的救治预案,成立治疗小组,筹集药品和器械,专人 24 小 时值班,救治陆续送达的幸存者。
记得有一名幸存者存在严重肺水肿,到医院时呼吸困难,气息微弱,心律不齐,内科专家徐晓一方面 让护士开通静脉通路,一方面联系麻醉科专家谢阳,以便必要时进行插管,经紧急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有位幸存者脚踝部撕裂,伤口经海水浸泡已经发白,放射科专家李晓兵为他及时进行了 X 线检查,排除了 骨折问题,我及时为他清创、缝合,患者感激不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 400 多名沉船事故受伤者 陆续康复。桑给巴尔时任总统特别接见了医疗队全体队员,他说:“你们的高尚工作,桑给巴尔人民会永 远记住的。”

手术中
援外医疗工作,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我带领团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还在更广范围、更 深层次帮助受援地建设医疗中心、加强人才培养等,用心用情为受援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来到桑给巴尔工作不久,我们团队就提出了建设中国医疗队微创外科中心和微笑(唇腭裂)中心的构 想,在完成大量艰辛的前期工作后,2012 年 9 月和 11 月,这两个“中心”在中国医疗队所在医院分别成 立,我清晰地记得,当中国医疗队的微创外科中心和微笑中心成立的时候,现场聚集了当地居民,耳边响 彻非洲特有的欢庆鼓点和欢呼。凝望着飘扬在非洲大地的五星红旗,所有队员都噙满泪水,深感肩上的那 份使命是如此的沉重和神圣!”眼科中心是江苏省在桑给巴尔建立的第一个医疗中心,每天的患者络绎不绝, 一个先天性白内障的小姑娘手术成功摘掉纱布后,惊喜地搂着眼科医生的脖子说:“中国妈妈,我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