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神”手中抢人

援助国家:塞拉利昂 援助时间:2015-3——2015-5

杨永峰 中国(江苏)援塞抗疫医疗队 副队长
南京市第二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杨永峰.jpg

        2015 年 3 月 14 日,我作为副队长,和中国(江苏)援塞抗疫医疗队的 45 名队员,踏上了埃博拉疫区塞拉利昂的土地。抵达后仅用 3 天时间,顺利完成了军地援塞抗疫工作的全面交接。我们继承和发扬军 队的优良作风,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在抗击埃博拉的战场艰苦奋战 63 天,此后又将接力棒传递给由湖南省组派的最后一支中国援非抗疫医疗队。这支队伍于2015 年 5 月圆满完成任务回国,实现了援非抗疫完美收官,实现了“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西非疫区在疫情中所受的苦难,感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我国雪中送 炭的感激,也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医生的自豪。
 
        援非抗疫,我们不辱使命向祖国人民交出了优异答卷。2015 年春节前夕,江苏卫生计生委接到组建首 支地方医疗队的任务后,高度重视、周密筹划、迅速部署,仅用两天时间完成了医疗队组建。此前我们对 埃博拉并不陌生,南京青奥会期间,我院作为埃博拉定点收治医院,曾针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复演练,为 这次走出国门抗击埃博拉打下了基础。塞拉利昂条件非常艰苦,我们面临水土不服、高温酷暑、停水停电、 交通不便、蚊虫肆虐、瘟疫横行等困难,每天要顶着 35 摄氏度的高温,穿着多达 11 件的防护装备,在没 有空调的环境中治病救人,每次查完房,整个人都泡在汗水里,接近虚脱。面对几乎可以和“死神”划等 号的埃博拉病毒 , 仅有敬业精神还不够 , 还要用专业的素养去做好防护、治好病人。“打胜仗、零感染”是党和国家的重托,“平安回来”是亲人的殷切 期盼。面对可能的感染风险,我们认真分析每一 个细节、制定严格的感染控制流程,保障医务人 员安全;同时,准确判断病情、精心施以治疗, 不放弃任何一名病患。曾有一名患者,家中 4 人 因感染埃博拉死亡,入院后病情危重、极度绝望, 病毒载量在所有患者中最高,被塞方工作人员称 为“毒王”,认为没有治疗希望。但我们绝不轻 言放弃 , 以医者仁心和专业素养全力以赴,最终 成功拯救了患者的生命 ; 又一次弘扬了援外医疗 队精神,体现了中国医生的高超医术。
 
        援非抗疫,我们展示了中国快速提升的卫 生应急能力。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 , 我们逆势而 上挺进西非 , 充分体现大国自信和担当 , 中国模 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范例。援塞期间,我 们真切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在塞拉利昂, 除了我们,还有美、英等其他国家的医疗队,中 国医疗队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的感染防护流程 和出色的医疗技术,不仅成功救治埃博拉患者、保证医务人员零感染,而且传递了中国声音 , 推 广了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 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 和其他国家医疗队的赞誉,也赢得了塞拉利昂国 家和人民的尊重。每当我们贴有五星红旗标志 的车辆经过时,路边的民众、商贩、士兵都会主 动打招呼,朝我们竖起大拇指。一声“China, good !”,让我们倍感振奋和自豪。我们也为中 国卫生应急走出国门、走向非洲、走向世界舞台 而自豪。
 
2015-04-09 165024.jpg
 
        援非抗疫,我们积聚了人生的宝贵财富和强 大动力。援非抗疫的经历,既漫长又短暂,在艰 苦和险境中,我们用智慧和勇气、用团结和斗志, 为夺取抗击埃博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努力。难忘 出征时的雄心壮志和满腔热血,难忘零距离接触 埃博拉患者时的自信和忐忑,难忘防护服内的闷 热和浑身湿透,难忘病人治愈出院时的骄傲和喜 悦。参与援非抗疫,队员们虽然付出了很多,但 收获的更多,这也是我们人生宝贵的一次经历。 我和我的同事们将以此次援非抗疫行动为契机和 动力 , 履行好白衣天使神圣使命 , 有效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保障 人民生命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