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那抹令人自豪的“中国红”
援助国家: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援助时间:2021-9——2022-9
李春杰 第 31 期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 队员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主任医师
桑给巴尔的奔巴岛位于东非,印度洋西部,离中国约 1 万公里,岛上物资匮乏,但盛产丁香,又称“香岛”。2021 年 9 月底,我跟随中国(江苏)第 31 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来到奔巴岛的阿卜杜拉·姆才医院, 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
“带盐”医生
奔巴岛物资匮乏,工作环境也十分简陋。病房没有空调,由于电力短缺,电风扇常年关闭,加上这里四 季湿热,每一次查房或 24 小时待命抢救后,队员们个个都汗流浃背,老队员们都自嘲是带着“盐矿”的医生。
环境的困苦其实都是小事,真正的难题是奔巴岛医疗设备不足、缺医少药。由于条件受限,医院的检 查项目仅有简单的血常规、X-ray、B 超,没有血气电解质检查,也没有足够的瓶装氧气。危重儿吸氧只 能靠着病房的制氧机吸氧,吸氧管不足,也只能洗完反复使用,唯一的一台监护仪也只能给病情最重的患儿, 经常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
医院儿科病房有 20 张床位,原先有 3 名当地的工作人员,等到医疗队到达时,1 名休产假,1 名上学, 如今整个病房就只剩下我和当地 1 名工作人员。我俩承担下了所有的医疗任务。患儿疾病谱包括内科的各个系统,年龄从早产 新生儿到婴 儿、儿童全覆盖,且有些病情 较为危 重, 在国内也难 得一 见,如 重症营养不 良、皮肤真菌 感 染、镰状细胞 性贫血、全身多发脓肿等,很多患儿在国内都是符 合 ICU 指征的,但在奔巴岛只能在普通病房有限 的条件下治疗,加上缺少国内那般齐全的实验室检 查,医生的诊断及治疗只能靠经验,用药也只能从 现有库存中选择。
“Good job,Chinese doctor”
能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康复是幸福的事 ! 孩子们 纯真的笑容就是对我的最大慰藉。国庆节后上班的 第一天,查房时,手术室麻醉科单希胜主任打来电 话,听见电话里繁忙的抢救声音,我赶 忙放下了手头的工作赶往手术室,到达后发 现新生儿已经皮 肤苍白、没有呼 吸、肌张力低 下、音低 顿, 情况危急,好不 容易获取到喉镜 后,我及时进行了一 系列抢救 措施——气管插管,气囊加 压给氧,胸外按压 ...... 就在大家认为可能无望时, 奇迹发生了!患儿皮肤转红润了,心率心音也恢复 了,肌张力也得到了好转,当地工作人员兴奋地喊 斯瓦西里语 hongera( 祝贺 ),我看了眼胸口工作服 上熟悉的那抹中国红,一种自豪感在异国他乡油然 而生。
此次的援外医疗,我是自己主动报名的。到了 四十不惑的年纪,更应该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身为 一名新生儿科医生,我很明确自己要不断前行、奋 斗不息,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新时代是奋 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双向“奔赴”
由于奔巴岛远离主岛和大陆,再加上交通运输 不便,菜市场常年只有土豆、茄子、西红柿这类根 茎和果实类蔬菜,更别奢望绿叶蔬菜了。我和队员 们接手了医疗队一队队传承下来的奔巴小院,闲暇 之余,松土、除草、播种、浇水、施肥 ...... 岛上基 础设施落后,缺水断电是常态,道路狭窄崎岖,从 医疗队驻地到城镇 ChakeChake(当地市中心)约 有 150 个转角,每次出行采购都是一次历险记。
这就是在奔巴岛生活、工作的常态,辛苦并 快乐着。从开始的不知所措,到逐渐从容淡定,我 开心于自己已能越来越熟练地利用当地有限的资源 诊治患者,与此同时,也更感叹这座东非小岛人民 的不易。中国医疗队几十年如一日在这里坚守,这 里朴实的人民也都对中国医生充满了感情。每当我 和队员们走在路上,听他们高高兴兴地打招呼说 “jambo(你好)”时,这份热情友善,让我们觉 得所做的一切真的都十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