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三代的“援助”情结

援助国家:圭亚那 援助时间:2022-9——2023-9

史煜 第 18 批援圭亚那中国医疗队 队员
南京鼓楼医院眼科 副主任医师

微信图片_20240508151017.jpg 

  “第一次‘打飞的’去义诊,坐标:圭亚那边 境城市莱瑟姆。第一次用手机翻译应用软件与患者 交流,因为莱瑟姆与巴西接壤,当地人大多说葡萄 牙语。”这是 2023 年 2 月 26 日,我在朋友圈晒出 的两个“第一次”。

  2023 年是中国医疗队援外 60 周年,也是中国医疗队援圭 30 周年。自 1993 年始,中国累计派出援圭医疗队 18 期 263 人次,在乔治敦公立医院、 林登地区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工作。能在这样 特殊的年份参加对外援助工作,对我来说无比幸运, 更是我们家庭传统的一种延续。

  支援西北建设的外公

  1949 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央政府号召全国年轻知识分子支持西北建设。

  作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我的外公成 景昇义无反顾地离开江苏南京,踏上西行之路,参 与了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的筹建工作,并作为 作为信贷员,为农牧民发放贷款,足迹遍布互助、 果洛、门源等少数民族自治县。对儿时的我而言, 外公年轻时的经历听上去就像一段段奇幻的冒险。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他的故事已悄悄在我心中埋下 了“援助”的种子。”

  开发盐湖“宝藏”的父亲

  让这颗“种子”萌芽的人正是我的父亲史方永。 父亲和外公一样,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在大学毕业 后便去青海工作。不一样的是,他是一位“理工男”。1975 年,父亲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从安徽来 到了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从事激光分离同 位素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我至今还记得,父亲教我说话时,最先学的就 是化学元素:钾、钠、镁、锂、硼。它们是青海柴 达木盆地的重要资源,也是父亲孜孜以求的研究对 象。

  把援助“续写”到国外的女儿

  祖辈与父辈的家国情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援助的“种子”在我心中渐渐开花结果。

  大学期间,我就报名参加了下乡支教项目。读 研期间,我还参与了支援广西、西藏等地的 “防盲 治盲”工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扶别人,真的 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因此,当江苏省第 18 期援 圭亚那医疗队征集报名时,年逾不惑的我选择了暂 别自己在南京的家庭,远赴加勒比海沿岸“多水之 乡”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医院眼科,开展为期一年的 医疗援助工作。

  开展第一例抗 VEGF 治疗

  2022 年 11 月 30 日,我为糖尿病患者杰里·帕 巴蒂和华裔患者曹海通成功实施了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抗 VEGF 药物朗沐)术,治疗糖尿病性黄 斑水肿。这是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有史以来实施的 第一例抗 VEGF 药物治疗。糖尿病是圭亚那排名第 三位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眼部并发症糖尿病黄斑 水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最常见原因,也 是导致患者劳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术后,两位 患者恢复情况良好,一位视力提升了 10 个字母, 一位视力提升了 8 个字母。此次抗 VEGF 治疗的 实施,成功填补了当地空白。

当地时间2月24日至25日,第18期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走进莱色姆开展巡回义诊活动。援圭医生史煜(右)为当地居民做手持裂隙灯检查。.jpg

当地时间2月24日至25日,第18期中国援圭亚那医疗队走进莱色姆开展巡回义诊活动。援圭医生史煜(右)为当地居民做手持裂隙灯检查。

  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朗沐)是一款国产眼科 创新药,此次我带着它一起出征南美,将其用于治 疗圭亚那人民的眼底疾病,收到了非常显著临床疗 效。而除了推广抗 VEGF 治疗眼底新生血管疾病, 我还在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基础上,开展“白 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这一复杂的眼前后段 联合手术,这一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圭亚那公立医院 的眼底疾病的治疗水平。特别是过去放弃治疗的玻 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眼后段疾病,现在通过玻 璃体切除手术也能得到救治,让该类患者同样有了 复明的希望。

援圭医生史煜(前排右一)与前来中国援圭医疗队驻地参观的圭亚那小学生合影。.jpg

援圭医生史煜(前排右一)与前来中国援圭医疗队驻地参观的圭亚那小学生合影。

  每当患者揭下眼罩,竖起大拇指对我说“中国 医生创造奇迹”的那一刻,我都感到无比幸福和光荣。这份荣光属于我们每一位队员。在对外援助时, 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