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在父亲战斗过的地方

援助国家: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援助时间:2009-6——2011-6

夏阳 第 23 期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 队员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患沟通办公室主任 主任中医师

 照片1.JPG

  情,它像高山,但比高山还高;情,它像大海,但比大海还深。情,它在你的身边,也在我的身边, 在我们每个平凡人的身边。作为江苏省援外医疗史上的一对“父子兵”——父亲夏存寿和我分别参加了江 苏省第 14 期、第 23 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中非友情的种子珍藏在我们两代人的心灵里,播撒在两国人民 耕耘的土壤里,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家祖孙三代都是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利益讲奉献!”是优良的家风传承。1991 年, 我的父亲当时已经 53 岁,毅然来到桑给巴尔的奔巴岛工作。桑给巴尔地处东非、邻近赤道,气候炎热,是 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虽然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条件简陋,但他怀着为非洲人民的健康奉献全部 的爱心和医术的热情,在两年中,顺利完成了两百多例外科手术,成功抢救了五起重大交通事故的伤员。 援外期间,父亲与当地的医护人员和病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两次受到桑给 巴尔总统的接见。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父亲在南京参加援外医疗培训期间,我刚好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周 末与父亲及其他队员的接触,激发了我为非洲人民奉献青春的热切向往。我常想:“作为一名援非医疗队 员的后代,如果将来能到父辈战斗过的地方去继续他们的事业,那该多好啊!”十八年后,梦想终于成真, 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援非医疗队员。

  我们医疗队在桑给巴尔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就是恶性疟疾,死亡率非常高。记得 2010 年 6 月份, 突然有几天我感觉头疼非常剧烈,虽然体温不是太 高,吃了一个疗程的抗疟药才缓解,但这些疟原虫 也给我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偏头痛。在非洲, 停水停电也是常事。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2010 年元旦后,由于海底电缆断裂,我们经历了持续停 电缺水近 100 天的考验。当时正值南半球的盛夏,气温 35 度以上。每天供应的水,只够刷牙洗脸, 用过的水还要省下来冲洗卫生间, 大家只得少喝水 少上厕所。

照片6.JPG

  尽管条件艰苦,我仍然坚持每天针灸治疗患者 30 余人,两年共诊治患者近万人次,解决了不少当地患者的疾苦。2010 年 6 月 7 日,在东非发行 量最大的英文报刊之一,坦桑尼亚国家日报《每日 新闻》载文《白衣天使——在桑给巴尔的中国医生》, 高度赞扬我们中国医生对桑岛人民健康作出的巨大 贡献,回国前夕我们获得了桑给巴尔卫生部颁发的 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2011 年时,我抽空专门从我们工作的桑给巴 尔岛赶到父亲当年工作的奔巴岛,去看望父亲曾经 的老朋友。父亲当年一起工作的医院同事们纷纷拿 出老照片,回忆起往事。父亲的学生骨科医生阿米 专程赶来医院看望我,已经当上院长的学生穆萨全 程陪同。大家纷纷与我合影留念,异口同声地称赞: “父亲来过了,儿子又来了,Dr. Xia 太了不起了!”

照片8.jpg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这十六字中国医疗队精神应该是早已深刻进我们每 一位援外医疗队队员的骨子里。我原是一名临床医 生,援非回国后,2013 年,我主动申请负责医患 沟通办公室工作,在调处医患纠纷的岗位上,一干 就是十余年:全天 24 小时手机待命,经常半夜起 床调处突发医疗纠纷事件,最长的一次连续工作三 天三夜,最多的一次面对近百名情绪失控的患者家 属。但我很欣慰,这么多年,依然保持着当年去援 外时的状态——哪里有需要,哪里有困难,就往哪 里冲。五十而知天命!现在,我也年过半百,到了 父亲当年援非时的年纪,我愿意用生命,继续践行 援外医疗精神,甘于奉献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