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哈吉的东方情缘
援助国家: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援助时间:2019-7——2020-10
朱舒舒 第 29 期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 队员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主任医师
早在援外培训期间,我们就了解到,在遥远的 桑给巴尔,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国通”——哈吉 • 姆维塔 • 哈吉(以下简称“哈吉”)。2019 年 7 月, 第 29 期中国(江苏)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抵达奔巴 岛机场,哈吉院长带领阿卜杜拉 • 姆才医院一行人, 准备了热情洋溢的接机仪式,我们的疲惫也随之一 扫而空。
作为中国援桑医疗队奔巴岛外联和翻译,我几 乎每天都要与哈吉院长见面沟通。因为我和哈吉院 长的一位女儿年龄相近,每次会面,哈吉院长总会 亲切喊我“My daughter !”,开始时面对这来自 非洲火样的热情,我还有些不适应。后来我逐渐发 现,哈吉院长从内心把我们当作战友和后辈,给我 们毫无保留的信任和竭尽全力的帮助。
我曾好奇地问起过哈吉院长和中国的故事,他 会小心翼翼地取下挂在办公室墙上的黑白合影,为 我们讲述改变他一生的东方情缘。1949 年 10 月, 哈吉出生于温古贾岛东南一个偏僻小村庄,是土生 土长的桑给巴尔人。他的父母均是农民,父亲经营 着一个小农场,为了维持生计还需要经常出海打鱼。 但是父母非常重视他的学业,也从未荒废他的学业。 1964 年,中国政府向桑给巴尔派出首支援桑医疗 队。哈吉的家人听说有中国医疗队来到桑给巴尔援 助,当机立断将他转到镇上读初中。就这样,哈吉 在初中毕业后通过中国医疗队的层层选拔,获得了 在纳兹莫加医院学习医学的机会,并接受了 5 年中 国医疗队的专业培训。他曾深情地说:“这是改变 他命运的神奇机遇,也埋下了他东方情缘的种子。”
新冠期间诊治新冠患者
1975 年,哈吉作为优秀学生的代表被选派在南京新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进行深造,在南 京留学的五年期间,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医学理论 知识,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更深深爱上了 这片神奇的红色热土;直到今天,他仍然能吟唱很 多经典东方老歌,在南京医科大学校庆之际,他还录制了视 频老歌《南泥湾》为母校庆生。 为了提高桑给巴尔儿童疾病诊 疗水 平,1981 年哈吉再次来 到南京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儿科 学硕士学位,并凭借出色的成 绩获得在英国利物浦深造的机 会。
开蒙教育、系统培训、继 续深造,这一切都与中国的培 养密不可分。作为专业型人才, 哈吉也不断刷新着自己的工作履历:纳兹莫加医院院长、桑给巴尔卫生学院院长、 WHO 驻桑给巴尔官员、坦桑尼亚国家议会议员、 阿卜杜拉 • 姆才医院院长……他不仅是桑给巴尔人 眼中的“中国通”,更是中国医疗队心中中桑友谊 的践行人!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一批又一批的中 国医疗队薪火相传、前赴后继,开始来的是他的师长,后来成为他的同窗,现在又来了他的后辈,一代一代的中国医生在非洲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东方红。
每周一次例会,哈吉院长都会仔细听取中国医 疗队的建议,及时反馈;每当我们手术突然停电的 时候,他会第一时间组织人工电源保障;当疫情来 临时,他立即按照医疗队的建议申请各种防护物资、进行院区改造、开展专业培训, 想方设法保障新冠病毒检测流 程的顺畅(当时只能在坦桑尼 亚进行新冠监测);当传统节 日来临之际,他总是带来亲手 制作的糕点并邀请我们到他家 中做客……. 记得有一次,我们 医疗队队员自行筹集寄往阿卜 杜拉 • 姆才医院的医疗物资、 骨科耗材久久未到,当我找到 哈吉院长解困时,他立即多方 斡旋,最终帮助我们找到了被 滞留在坦桑尼亚的快件。
与哈吉院长合影
渐渐地,我也把哈吉院长当作自己的长辈,和 他一起分享日新月异的中国美景,共同演唱传统歌 曲《东方红》《茉莉花》和斯瓦希里语改编歌曲《南 泥湾》,一起和我的女儿视频,共同为他庆祝生日, 一起参加桑给巴尔新任总统集会。老牛舐犊,哈吉院长把我当作他的女儿对待,在我心中,他也是中国医疗队的哈吉爸爸。与中国医疗队共同奋斗数十 载后,如今 70 多岁高龄的哈吉院长正式退休。但 在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忘我的工作中,在像哈吉院 长这样的白衣外交官的协助下,中桑友谊在丁香飘 香的奔巴岛上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