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下点中国功夫”
援助国家:马耳他 援助时间:1984-10——1986-10
陈家伟
从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到碧波环抱的地中海岛国马耳他的异乡医院,曾是一段怎样遥远而亲近的 历程。至今回想起那波浪拍岸、蓝天碧海的难忘岁月,好多细节仍仿佛历历在目。
中国教授的“分量”
马耳他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拥有 1000 张床位的圣洛克斯医院,采取传统而严格的英国管理方式,素 以用人严格闻名于欧洲。对聘用来的专家教授,例行“会考”制度,以测试外聘专家的水平。
1984 年,我就经历了这样一场考验。
“会考”开始。这是一个罕见的持续发热、脏器功能衰竭的病例——我在中国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仔细审看病历资料和病情录像后,我凭经验和直觉,判定这是一位后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患者。于是,我开始从病史到病因,从体征到诊断,从治疗到预后,对着主考官们分析病情,阐述治疗理念。
掌声响起来,大厅里洋溢着祝福和致意。院长将一份由总统签发的行医执照发给了我。从此,我成为 了第一位受聘于马耳他的中国医学专家。
1985年,陈家伟教授在马耳他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时与内科主任(右)及内科主治医师(左)合影
“M3 之歌
“M3”——内科三病区,是我在马耳他圣洛 克斯医院分管的病区。在爱尔摩大厦的七楼,宽阔 长廊的一侧是落地长窗,明亮的阳光把病房照耀得 一片灿烂。“M3”是个急救病区,危重病人多, 任务重,周转快。抢救室设备齐全,心脏、呼吸、 脑衰竭的急救器材一应俱全。记得我刚到“M3” 不久,一天晚上,急救室收来一位高烧 40℃持续 不退、腹痛呕吐的病人,我为病人检查时,发现病 人肝脏质地硬且有触痛,我认为这是一位晚期肝癌 的病人,几位主治医生半信半疑。经过肝脏穿刺检 查,证实了我的诊断,大家对我十分佩服。我对他 们说,这没什么,只是我多下了点功夫罢了。有人问, 下什么功夫呢?我开玩笑说:“多下点中国功夫。”
以后,医生们遇到难题,“M3”的人就互相说: 多下点中国功夫!
陈家伟在马耳他医院欢送会的合影
马耳他东部圣安琪罗修道院的爱莲达嬷嬷,患 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被送来“M3”。老人发病时, 气喘吁吁,很痛苦。那一天,我守在她床前,仔细 观察,最后,选择了一种名叫“义马托品”的药物, 给她静脉滴注。当天色明亮时,她的病情得到缓解 了。老人睁开眼睛,第一眼看到我,热泪夺眶而出, 她出院那天,把一个亲手编织的马耳他披巾送给我,嘱咐我一定到圣安琪罗去。
印度主治医生夏尔玛来圣洛克斯医院已经 六七年了,他是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心脏病专家。 平时,他为我处理大量的日常工作,如安排查房, 组织会诊,选择专题讲座,甚至接电话,准备参考 资料的事都办得井井有条。每当抢救危重病人时, 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出现在我的身旁。他在心脏病方 面研究很深,遇上危重的心肌梗死病人,心律失常 病人,他提出治疗方案,都请我过目。我说,你是 心脏病专家,我应该向你学习。他说,不,主任, 你一定要过目,这是“M3”的规定。
BP 机又响了。我是全院的总值班主任医生。 哪个病区遇上难题和危重病人棘手的事儿,都会用 无线电话呼叫我。我打开对讲机,问明地点、情况, 马上赶过去处理。我常彻夜不眠地查阅资料,通宵 达旦地观察危重病人,护士们常说:你们中国人工 作起来,简直不要命!
1985 年 10 月,国家主席李先念和夫人林佳楣 来到马耳他访问,参观圣洛克斯的“M3”病区。 林佳楣女士十分赞许地说:中国人在西方行医,能 够赢得欧洲人民的信任,很不简单,祝贺你,圣洛 克斯医院“M3”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