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成了“金饽饽”
援助国家: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援助时间:2015-6——2017-6
殷政 第 26 期援桑给巴尔中国医疗队 队员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副主任医师
两年前的我,还是一名每天按部就班工作生活的中年大叔,总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定格,也未曾幻想 过自己还能出国这么长时间,还能基本掌握一门语言,能够从容应付日常交流,能够完整地写出一篇外文 文章。感谢各级领导和家人的支持、帮助,我才有幸在不惑之年,踏实地踏上了万里远行之路。
2015 年 6 月初至 2017 年 6 月底,我和我的队友们在桑给巴尔的奔巴岛度过了难忘、艰苦而又快乐的 两年。有人说我是“金饽饽”,那是因为整个援外医院就我一位麻醉大夫,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 我的压力也是难以名状的。
在南京培训的时候,我就了解奔巴当地人民的医疗环境,第 25 期麻醉医生甚至对我说过“要对临时 手术室的环境和条件做最坏的想象”的这样一句话。当时我责任感油然而生,越困难就越有责任把它攻克, 作为一名中国麻醉医生,我会捍卫好我的阵地—“手术室”。
我想象了各种困难,但经历了 27 个小时的飞行后,一下飞机还是让我措手不及,要为一位出现产程 停滞的当地孕妇做急诊剖宫产手术。我见识过各种条件极差的手术室,临时手术室还是让我出乎意料。手 术室居然是一栋由铁丝网围起的平房,屋檐下横七竖八坐躺着许多人,铁丝网和草坪上晾着各色衣服和布料。 穿过由夹板隔成的过道,一股血腥味夹杂着各色体味、汗臭味等迎面扑来。右边是产房,左边就是手术室,除一个手术间相对密闭外,其它房间都是由木夹板 隔成的,所有顶都是相通的,窗户还没有玻璃。我 没有时间去适应,迅速稳定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 的打好了麻醉,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半小时后, 当一声响亮的啼哭传来,大汗淋漓的我心里才松了 一口气:“首战告捷!祖国,我没有 让你失望!”
在接下来的日 子里,我要考虑的 问题还有很多,在 这种恶劣的医疗环 境下开展手术,术 后感染是一个棘手 的大问题。当地的 术后伤口感染率奇 高,有的医院据说曾高达 60%,而中国援外医生所在医院的感染率是 最低的,但比起国内来说依然偏高。降低感染率, 首要的是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我从库房里找出紫 外线消毒灯,要求护士在每天手术全部结束及房间 清洗后必须消毒一小时,如遇感染病人则加消毒一 次,每天早上则由我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前亲自负责 消毒。在这里我不仅要做好麻醉工作,器械管理、 消毒隔离、院感控制这些以前都由手术室护士长负 责的事项,我都要督促检查。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手术感染率已降至历年最低。
我是一名医者,救死扶伤本就是我的天职, 克服一下,坚持一会,再坚持一会儿,就这样我度 过了最难熬的前三个月,渐渐地心里就接受了,也 开始习惯了当地的生活。在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中, 我保持了零事故、零差错的记录,努力确保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全。在 全体队友的努力下 我们克服了手术环 境的简陋和医疗物 资的严重匮乏等种 种困难已顺利完成 和新开展:全身麻 醉 170 多例、椎管内麻醉 830 多例、 各类神经阻滞麻醉 100 多例、小儿麻 醉 160 多例、手术 监护 110 多例、 新生儿和危重患者的抢救 130 多例,麻醉工作量合计超过 1300 多例,手术麻醉工作量翻了一倍多,是 有史以来手术量和麻醉量最高的医疗队,而且是在 简陋的临时手术室完成的。
两年多的坚守也使得我从一个胖大叔变成了 现在的模样,最多时体重减轻了 20 多斤,其中有一个月就减了 7 斤,现在的我感觉自己身轻如燕。 但看到手术患者因及时手术而挽救了生命,我和队 友觉得吃的苦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用实际行动践 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的中国医疗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