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最美妙的声音

援助国家:坦桑尼亚桑给巴尔 援助时间:2017-6——2018-6

张荣 第 13 期援圭亚那中国医疗队 队员
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

 张荣.jpg

  我们第 13 期援圭亚那医疗队由 14 名医生和 2 名厨师组成,到了圭亚那,医疗队又被分为两支小分队,分别驻扎于圭亚那首都乔治敦,以及第三大城市林登,而我所在的医院就是林登点的林登医院。

  林登的卫生保健系统很落后,医务人员缺乏, 医疗设备更是难以跟上治病救人的需要。医院没有 呼吸机、没有CT, 唯一的彩超机也经常处于维修 状态……在紧急情况下自制一些抢救生命的小型医疗器械,似乎成了我们医疗队队员的“必备技能”。

  那是在 2017年7月 26 号晚上的8 点左右, 我接到了医院总值班的电话,说有一个早产儿生命 垂危,需要紧急抢救。时间就是生命,来不及多想, 迅速赶到医院;直到5分钟后我见到那个孩子,心猛地一沉:一个只有 25 周、体重仅仅 0.75kg 的弱小生命在我眼前,手腕只有成人的手指粗细,四肢肌张力极低;触碰几乎没有任何反应。要知道, 这样的早产儿就算在国内具有先进医疗设备的大医 院,存活的可能性也不高,更何况是在连输液泵、 心电监护仪等最基础医疗设施都没有的林登医院。 当地的医护人员焦急的站在边上,束手无策。

mmexport1710209751975.jpg

  吸氧、吸痰、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持续了 40 分钟之后,孩子终于有了一点反应,但这还只 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这个小生命还 有很多关要闯。出生后不到 6 小时,患儿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这是典型的肺透明膜病的临床表现, 当地所有的医护人员都绝望了。没有对口的专业设 备,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我立马让护士找来一根普通的吸氧管,利用物理学的压力差原理制作了一 个改良式的呼吸器。我小心翼翼地试探性捏了一下,孩子的胸口微微起伏,管道的密闭效果特别好! 一下、两下、三下……直到听见“嘤”的一声, 我愿意称之为“最美妙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 圭亚那史上最小早产儿的成功抢救记录,是由我 们创造的!

  又过了将近半年时间, 在我们医疗队组织的一次街头义诊活动中, 一位华人中年男子挤过拥挤的人群来到我面前,在确认我的姓名后, 给我看了一张照片: 一个可爱的小宝宝躺在床上,俏皮地伸着舌头,在朝着妈妈微笑。“您还记得这个宝宝吗, 就是您当时抢救的只有 25 孕 周的早产儿呀!” 

张荣成功抢救圭亚那医学史上最小的早产儿.JPG

张荣成功抢救圭亚那医学史上最小的早产儿

  其实,此前我也多次试图联系那位妈妈,想再了解了解孩子的情况,但得知他们住在偏远的雨林深处,没有明确地址, 也没有电话,就这样作罢了。结果在我生日当天(义 诊当天恰巧是我的生日),就收到了这样一个从雨林深处传来的惊喜。

  这位华人中年男子暂且称呼他为李先生。他告诉我说,那位母亲之前去医院找过我,但是我恰巧不在,她在医院附近的购 物超市遇到了同是中国人的李 先生,谈起她万分感激的中国 医疗队,又得知李先生和中国 医疗队很熟,她千叮咛、万嘱咐,托自己的感激之情带给中 国医生:“请一定要给张荣医 生看这张照片,告诉她,我的孩子很好,很健康。感谢中国医生给了我的孩子一个奇迹! 感谢上帝带来这么好的医生! 上帝保佑中国医疗队!”

  回国好几年了,每每回 忆起圭亚那援外工作的点点滴滴,内心深处总会泛起一丝的自豪和骄傲。因为不仅是我,我们整个医疗队在圭亚那都创造了很多生命的奇迹,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尊重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