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苑 | 苏州制造,再赢一次
2021-05-15 21:48

作为工业重镇,制造业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

过去,苏州依靠制造业成为高速发展的标兵城市。

如何从高速度发展的标兵城市跃升为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通过打响“苏州制造”品牌,苏州期待“再赢一次”。

图片

今天的苏州有着“最深最厚的家底”:作为工业大市,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涉及167个工业中类、489个工业小类,是我国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16万家工业企业在这里蓬勃生长,世界500强400多个项目、“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26家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

对于苏州来说,如今面临最大的压力,则是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抓住当前工业互联网的机遇,实现城市的跨越式发展。

如何打响“苏州制造”品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苏州“十四五”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这条路任重道远。

图片

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市的苏州,自然不能因为自己是地级市而将思维局限。一座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关键取决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是这座城市的使命所在,也是打响“苏州制造”品牌的必由之路。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开放大市之一,苏州以最优的营商环境和完善的供应链,吸引了全球众多跨国公司、产业龙头集聚,也使得苏州制造行销全球。

5月12日,首批“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产品正式发布。首批“苏州制造”品牌认证20家企业及产品,综合体现了苏州市高端纺织、高端装备制造、光通信、机器人、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龙头企业的实力。

图片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知评认为,推动苏州制造从数量到质量转变,从制造到创造跨越,从产品到品牌飞跃,一是要抢抓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机遇,依托开放程度高、外贸规模强的“外循环”优势和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完善的“内循环”基础,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打造“苏州制造”金字招牌。

二是要加快推进“苏州制造”数字转型,加快实现与线上头部平台、国内外买家和投资人的深度合作,提升数字化能力,推动实体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三是要通过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全面发挥在线新经济、直播新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对“苏州制造”品牌的促进作用,深化“苏州制造”全国全球化格局,更好实现“苏州制造”卖全国、卖全球。

去年底,根据《“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要求,苏州市编制“国内领先、国际一流”高要求标准体系,组建高规格国际认证联盟,为“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开启了新篇章。

为了达到“三年行动方案”中“制定一批国内领先、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苏州制造’标准,形成体现苏州产业特色、符合苏州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苏州制造’标准体系”这一目标,去年底,由苏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编制市级地方标准《“苏州制造”品牌认证通用要求》,为高质量实施认证提供标准依据。

图片

今年以来,苏州市多次召集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苏州制造”团体标准的评审工作。这些专家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南京分中心、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苏州大学等。截至目前,《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10米纯电动客车》等17项代表苏州制造先进水平的团体标准已经出台。

高标准需要通过高水平的认证才能体现出价值。苏州市全面构建品牌认证工作机制,制定《“苏州制造”品牌认证管理办法》《“苏州制造”品牌认证证书与标志管理办法》及《“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实施规则编制作业指导书》等系列操作性文件。

同时,根据“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由苏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组建“苏州制造”品牌国际认证联盟,负责“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体系建设和组织实施。

以此次“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为契机,全市各相关部门将通过首席质量官计划、伙伴赋能计划等系列举措,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到“苏州制造”的行列中来,在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的进程中,共同推进质量强市建设,让质量工作更好地提升苏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苏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王燕表示,将通过探索建立“苏州制造”标准体系、评价和认证机制,支撑产业自主可控发展,提升苏州市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努力把“苏州制造”打造成“中国制造”的标杆和苏州经济的“金字招牌”。

图片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制造业始终是苏州的立市之本。今年以来,苏州主动应对危与机并存的外部发展“大环境”、全面融入国内外加速重构的“大循环”、深入落实我国高质量发展“大战略”,正在打造一艘新苏州制造的“时代巨轮”。

作者:张毕荣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