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高度到达29000英尺时,飞行员听到一声巨响,挡风玻璃开裂……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21-10-22 21:22

 10月21日13:19,MU2926航班平稳降落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肖建森离开驾驶舱前,深情地回望了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岗位。走出机舱,看到了机坪上赶来欢迎他的同事们,肖机长感慨万千。作为即将退休的“五星机长”和中国民航安全飞行金质奖章获得者,肖建森背后故事很多。电影《中国机长》中的场景,他也曾经历过……

通讯员 李传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图片

瘦而不弱的“排骨队队长”:从战斗机、运输机到民航

肖建森是湖南衡阳人,他的家乡有个机场,他小学时就经常和同学连走带跑赶两个小时的土路去看飞机起飞降落,机场有警卫和围栏挡着进不去,他们紧凑着栏杆远远地看,心里特别激动。那个时候,他心里就种下了飞上蓝天的种子。

1976年,年仅15岁的肖建森就参加了空军招飞,当时衡阳铁路系统四个学校只有他一人通过。因为年龄太小,空军当年没有接收他,第二年他进入湖南衡阳航空运动学校,一边学习滑翔,一边学习高中文化课程。

 

图片

1978年8月,肖建森进入空军长春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在这里他经过了严格的军事素质和体能训练以及文化学习,之后顺利进入位于哈尔滨的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开始飞行生涯。

在东北的生活,主食以馒头和高粱米为主,蔬菜经常是萝卜白菜,作为南方人的他很快就适应了。学生时代的他最重时只有49公斤,人送外号“排骨队队长”。刚到军校时引体向上只能做两三个,长跑拉练也有些吃力,身型瘦小的肖建森看重集体荣誉,坚决不拖后腿,就给自己加码苦练,后来他引体向上100个没问题,跑个5公里非常轻松。

有飞滑翔机的底子,与其他同学相比,肖建森学飞上手明显地快,方向感也强。

1981年5月,肖建森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空军某师战斗团,那个时候他还不满20周岁。

在部队,肖建森除了训练和飞行,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专业书籍,不断充实自己。多年的军旅生涯让肖建森非常自律,除了飞行员这个职业带来的强烈的安全意识,在生活细节方面他一直从严要求自己 。

16年的部队生涯见证了肖建森的青春和成长,教会他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教会他要奉献。

雄健笔触勾画“一张白纸”

1993年5月,肖建森转业到刚刚成立仅一个月的东航江苏公司,成为公司最初创业者中的一员。

成立之初的公司还是一张白纸。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画,作为公司第一批飞行员,肖建森要求自己的每一次落笔都要对得起这张白纸。

不久他就到荷兰参加FK100的改装。改装对于肖建森并不轻松,他之前飞战斗机和苏制运输机,从苏式转到英美制,飞机的设备、现代化程度都大不一样,从五人制转到两人制,还要过语言关等等,但是聪颖又勤学的肖建森顺利完成了改装。

公司初起步缺乏管理经验,什么都要靠自己去找去摸去学习去总结。那时飞行部人员少,资料有限,面对困难,他便想办法寻找国内外的专业书籍,同时向其他航司有经验的机长请教。

图片

肖建森担任过多年飞行分部的教导员和经理。管理团队时,在当时普遍是手工记录的条件下,他创新使用电子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遇到重要任务和艰苦航班,他都带头飞行。平时有临时任务,他都是随叫随到。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作为第一备份,随时待命。有当机立断才能“化险为夷”:飞行高度到达29000英尺时他听到一声巨响……

对于飞行员来说,“起落安妥”是最好的祝福,也是最好的状态,但每天在天上飞,难免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在肖建森的职业生涯中,有几件事特别难忘。

1995年的一天,肖建森在低高度飞行中发现起落架信号灯不亮,他不确定起落架是否放好,为了国家财产和旅客安全,在做好预案的同时,他大胆提出低高度通场飞行,让地面人员通过望远镜观察起落架状态,经确认是电子显示故障,后来航班正常落地。

前年上映的电影《中国机长》让肖建森想起了自己的经历。那是1997年,从首尔飞上海,当飞行高度到达29000英尺时他听到一声巨响,随即发现驾驶舱的左前风挡玻璃上出现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形裂纹,并呈放射性开裂,视线受到影响。机组及时把情况报告管制员,为确保飞行安全,防止客舱失压,他果断申请下降高度,飞机下降到10000英尺以下,保持低空小速度飞行,最终安全到达目的地。

2009年10月的一天晚上,他从广州飞南京,因天气原因备降。当时备降机场下着小雨,视线受限,飞机接地后,肖建森突然发现跑道正中间有两个小红点在移动闪烁,不好!有障碍物!机组立即加大刹车压力,飞机速度快速下降,刹住了!刹住了!在关键时刻,飞机刹住,离障碍物汽车不足50米。当旅客下机时,他深吸一口气:“如果晚一秒钟,决策迟缓一点,后果会怎样?”肖建森摸了摸自已的四道杠肩章,再一次强烈地意识到“机长”两个字责任之重,责任之大。

事后,公司现场指挥人员对他赞赏有加,如果不是他当机立断果断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都不能少,我会再接你们凯旋”:疫情期间,他是“逆行者”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后,当得知需要运送医疗人员和物资驰援武汉,肖建森第一时间向飞行部党委递交了请战书。

2月13日, 他受命将江苏医疗队员、大批物资安全送抵武汉。

为抢时间,东航申请了南京-武汉直飞航线。空中路程仅550公里。距离短,意味着工作量更大。天气会怎样变化、飞机会不会结冰、要飞多高、带多少油、管制员有什么要求……所有细枝末节都必须反复计算、推敲、比对、确认,要制定多种突发情况的应对预案。

和以往航班在万米高空平流层的“坦途”相比,此次全程飞行高度在6000米-6500米,航程中充满颠簸。肖建森不断关注着驾驶舱表盘中变动的颠簸指数。“飞机马上要下降了,请再去检查捆绑的物资是否有松动……”他拨打内话给乘务长,要求密切关注。

经过1小时飞行,飞机安全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看着医疗队员们渐渐远去的背影,肖建森心中默念:“一定要平安,一个都不能少,我会再接你们凯旋。”

3月17日,肖建森如约接回江苏的英雄儿女们,“接医护人员们回来,天气很好,大家回来路上也都很开心。”尽管如此,他依旧飞得非常认真,“他们都辛苦了,我不想让他们受一点颠簸。”落地的那一刻,他心情非常激动。

用爱撑起“幸福之家”

光荣退休之时,面对众多赞许和褒奖,内敛的肖建森笑着说:“感谢我另一半的关心和支持。”他口中的“另一半”就是曾为公司乘务长的妻子陈燕。

图片

为了让丈夫肖建森保持随时待命,能够随时起飞,陈燕按执行飞航班的标准,合理安排他的作息。去年肖建森执行驰援武汉航班任务时,在为丈夫感到骄傲的同时,陈燕“还是会有些担心”,但她行动上全力支持,因为她知道“五星机长”的徽章上的责任,她说,“他肩上承载的是我们俩的蓝天梦,而我肩上,是对他安全的守护和对家庭的责任。”

肖建森的岳父92岁,患有老年病,肖建森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照顾岳父身上。平时他和妻子错开时间,保证岳父身边随时有人。在家里,肖建森负责给岳父洗澡。岳父住院时要吃什么,他就做好带过去。陪床时,他经常扶着岳父走走,经过走廊看到文字,就带着岳父回忆认字,每当听到岳父念出来,肖建森也会开心地笑。病友得知他是女婿,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说太难得。他所做的这一切,陈燕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陈燕偶尔和同事提到肖建森,总是会由衷地说:“他这个人实在是太好了”,肖建森听到以后只是笑笑说:“这不是应该的吗?”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