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研究】去音乐节听歌像渡劫?“音乐劫”是什么梗?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7-29 18:26

近日,很多歌迷肯定对一个词特别熟悉——“音乐劫”。它是音乐节的谐音化身,吐槽这段时间国内大小型音乐节频频“爆雷”事件。

比如说,5月3日晚举办的草莓音乐节,歌手张曼玉唱到第三首歌《Stay》时,舞台的顶棚被大风吹翻;差不多同时期举办的迷笛音乐节,散场时出现严重交通拥堵,大量乐迷堵了三个多小时……更加离谱的是持续走高的音乐节票价,翻了一番又一番,动辄四五百元起步,大多数单日票保持在了700-1000之间。飙升的票价冲上热搜,有网友还借用“雪糕刺客”一词称呼这些高票价的音乐节为“刺客”。

令人头疼的还有音乐节退票难问题,00后女生小张(化名)就遇到了。前几天她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投诉称,因个人安排无法现场参加音乐节,故向主办方提出退票申请,可退票款项却迟迟不到位。一查才发现,其实有一条并不简单的退票流程需要消费者自己办理,而且流程办理手续仅在主办方官方微博通知了一下,她连手机短信都没收到。直到扬子晚报媒体介入后,她才顺利得到了应有的退款。

小张告诉记者,她是一名妥妥的音乐节歌迷,喜欢去现场听歌,但从来没有对音乐节失望过。哪怕它价格越走越高,现场还要花高价买吃喝物品。

可这次退票事件发生,她第一次感觉到了愤怒和不满,“一肚子的气,联系客服也没人回应。我希望主办方能完善管理制度。因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既是对到场嘉宾(歌手)的辜负,也是对乐迷的一种不负责任。”

梗分析:

愿音乐节听歌再无“劫”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赵伟说,用“劫”这个字来形容音乐节,已经表现出消费者的不满和批评,也体现了他们的消费心理落差,“大家去音乐节听歌本身是一个享受、休闲、消遣的活动,结果现在变了味儿。”

他认为,音乐节和线上听歌不一样的是,观众可以现场参与到其中。所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对这些演出活动往往都比较期待,跃跃欲试,计划释放一下自己的疲惫和紧张。“但是看到票价的时候,会不会像‘雪糕刺客’一样,狠狠地戳到自己。那么不美好的价格,甚至连喜欢音乐节的观众都觉得心疼,高攀不起,打起了退堂鼓,兜里的银子真是承受不起啊。”

紧接着,你狠狠心咬咬牙去购买了票,可也未必代表能够如愿以偿地去欣赏这场音乐盛事,一个接一个不确定的因素迎面出现,“比如说它临时被取消,或者你因为各种缘故需要退票,又陷入了‘退票难’的问题。”

赵伟告诉记者,其实这些问题最终还是亟待主办方去解决,包括对票价的规范以及对退票的处理。如果遇到了不可控的因素需要办理退票,应该先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的退票渠道,后续信息通知到位。另外,现场的服务更应该“对得起”票价,不说让观众感受到快乐,至少不应该是失望和沮丧。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中国的商业活动自古以来强调诚实经营,还有一个词叫“和气生财”,“如果经营者总抱着‘我定那么高,你爱来不来’的态度话,到最后一定不是双赢的结局。”

另外在赵伟看来,票价增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营者对目标市场的不确定,“他们带着焦虑和怀疑,也不自信,通过定高价来快速收回成本,免得吃亏,没有一种细水长流的心态。”

“这样讲并不是给经营者找借口,找托词。而是跳出消费者的角度,尽量以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来思考一下音乐节主办方(经营者)除了以高票价获利之外,有没有其它因素的刺激。”但是无论如何,经营者都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如果定高价,产品服务是不是跟得上?“跟不上的话,我觉得商家的这种高价销售模式恐怕不会长久。”

采访的最后,赵伟忍不住评论道:“我们期待演出以及各种刺客的‘终结者’出场。这可能有赖经营者、消费者及监管者的共同努力。比如,行政部门保障稳定的营商环境,企业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消费者则要擦亮眼睛,表达出自身的合理诉求。”

好好的音乐节变成了“音乐劫”,谁应该反思一下?好吧,愿音乐节听歌再无“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